APP下载

小学生异性交往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1-12-29梁辰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六年级小学生青春期发育阶段与异性交往的状况不容忽视。调查结果发现:六年级的小学生建立人际关系时,性别取向明显;与异性交往时,认识上不太成熟,容易产生焦虑;“爱”的概念模糊不清;遇到问题时,大部分人缺乏求助意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老师、家长要特别关注他们与异性交往的行为,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 小学生 异性交往 调查研究
  
  1.问题的提出
  青春期是儿童生长发育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人的一生中身体急剧发育的时期。有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界定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主要是指从初中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到与异性恋爱的男女同学交往。[1]根据我国的有关调查,随着营养状况的改善,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儿童青春期有明显提前的趋势,男女生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到12—16岁。[2]根据我国小学生入学年龄推断,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儿童青春期开始时期。随着小学生生理成熟的提前,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困扰也会相应提前,异性的交往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小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素质发育不成熟,还不能正确对待异性相处的问题,感情的困扰有时无法对其父母或者老师倾诉,又害怕别人知道,从而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3]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异性交往窄化为只属于性道德和性教育的一部分,而应该看到儿童与异性交往是儿童社会化交往的一部分,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4]所以青春期和与异性交往不能局限于一个时期一个方面。从个体发展来看,与异性交往是从儿童与社会接触开始到老年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从个体社会化来看,儿童和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它能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包括儿童自我同一感的养成,个体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等。儿童在青春期与异性交往成为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处理不好,容易对今后个人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调查研究发现,六年级小学生普遍提前进入青春期,由于能力和经验发展有限,他们对和异性相处产生某些心理变化,值得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从小学生与异性交往的状况、心态、认知三方面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氛围。
  2.研究对象
  2.1调查对象。
  采取整班取样方法,选取安徽芜湖市三所小学六年级上半学期的397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回收问卷100%。男女性别比例相当(其中男生187人,女生189人),未填性别21人。六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12.02岁。
  2.2问卷编制过程和结构。
  本研究根据儿童发展特点自编调查问卷,结合对小学生的访谈方式,首先进行预调查,如在小学抽取7名小学生进行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个时候的异性交往状况,然后参考他人文献,[5][6][7]编制141个问题。进一步与小学老师进行访谈,从中挑选16道问题。
  2.3研究过程。
  2.3.1施测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法,由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担任主试,施测前均接受严格培训。学生问卷的施测分学校分班级统一进行,测试时间为15分钟左右,由主试按指导语向被试说明测验要求后,学生填写问卷,当时回收并逐一审核。
  2.3.2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剔除无效问卷18份(无效问卷包括被试全部填写相同答案的问卷和被试故意填错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79份。运用SPSS1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
  3.结果分析
  3.1小学生与异性交往的状况。
  评价小学生人际关系,首先看能否与同学很好地相处,这包括与同性或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调查发现与同学很好相处的占多数,说明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这个时期的小学生与异性相处的情况,我们列出性别差异进行调查(见表1)。
  结果表明,六年级小学生同性交往过程中好相处的和一般相处的比例是被调查人数的96.2%,而与异性交往中好相处和相处一般占到73.1%。
  六年级小学生有没有异性好朋友?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想不想有?结果也不相同。六年级小学生中有54.9%有异性好朋友,有44.4%没有异性好朋友。在44.4%的小学生中有26.3%很想有异性好朋友,73.7%的不想有异性好朋友。六年级小学生中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47.2%,没有比较仰慕或有好感的异性同学有51.7%。有4名学生未填写。这说明小学生有交异性朋友的渴望,但目的性说不清楚。
  对小学生的访谈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分辨不清楚是对异性的“爱”还是对异性的某一方面的羡慕、崇拜。14.5%的学生认为只在心里想着,表面对对方表现冷漠和排斥;有45.4%认为要正常交往,保持朋友关系;有6.6%认为可以尝试谈恋爱;有32.2%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健康的想法,要压制自己。
  从上述比例中说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爱”的观念,由于外界环境影响和家长的简单干预,一部分学生对与异性交往产生抵触情绪和不良认识,更愿意与同性相处。
  六年级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异性同学身上哪些特点是异性被接纳的因素。我们对208名有异性好朋友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8人对异性好朋友的最主要特点不明确。下面对剩下的200人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
  以上表格说明小学六年级男女生在与异性交往、朋友选择方面没有差异(x2=7.578,p>0.05),有42.5%的学生选择性格好的异性朋友交往,在总数中比例最高。高年级小学生在现有知识条件下,对交异性朋友的选择,会影响该批个体长大后选择亲密伴侣的内在倾向。这不能不引起教师、家长的注意。
  3.2小学生与异性交往的心态。
  六年级小学生中有8.4%对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和困惑,认为会影响学习与生活,有17.7%与异性同学交往时有焦虑不安,但是没有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有29%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偶尔会有焦虑不安,有43.8%是完全不会有困惑焦虑和不安。那么在不自然行为表现方面男生女生有没有差异呢?(见表3)。
  表中结果显示,男生女生在对待异性有不自然的行为方面差异显著(x2=8.383**,P<0.005)。结合上述焦虑和困惑的比例,说明已经有小学生感受到与异性交往的不自在。这种不自在有可能是源自儿童本身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性格,也有可能是儿童青春期的早发育,从而对异性产生好感。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显得不自在。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由于社会角色的定位,在人际交往中显示出更加被动和内心细腻的一面,还有可能是因为女性比男性成熟早,相对于男性,更早表现出对异性的朦胧好感。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访谈的时候,发现由于外界媒体影响,小学生之间经常拿“谈恋爱”来取笑与异性相处的同学,造成一定的误解。针对这种误解,调查发现有39.3%认为在和异性同学正常交往过程中被误解而感到生气,有21.4%会反思,有36.1%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有2.4%认为被误会就假戏真做。
  3.3小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认知。
  看到小学生男女交往密切的时候,六年级小学生中有42.7%认为这种关系是普通朋友关系,有56.2%认为这是一种恋爱关系,有4名学生未填写。数据显示,对异性朋友关系的猜测,几乎有一半学生都选择是“恋爱关系”,认为只要一男一女关系亲密就是恋爱关系,表明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概念模糊不清。对于男生女生有亲密关系的原因,六年级小学生中有18.7%认为这是精神需要,有48.5%认为这是相互欣赏,有11.9%认为这是攀比心理,有19.8%认为这仅仅是寻找新鲜感。与异性相处是否会影响六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呢?19.8%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学习,是一种消极行为;有5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和同性同学一样交往;有29.0%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有利于促进学习或者广交朋友。相关资料显示,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还不能分辨“爱情和友谊”这个概念。[8]关于男女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六年级小学生中有67.8%觉得男女之间有真正的友谊,有31.4%表示男女之间没有真正的友谊。189人中有77.2%认为友谊常常遭人误会,22.8%认为友谊深了自然就成了爱情。数据显示和原有结论相符,高年级小学生经常把友谊当作爱情,这种简单粗浅的认识会影响他们对异性的正常交往。
  
  3.4小学生与异性交往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
  六年级小学生异性同伴之间的相处可能会产生一些困惑,他们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对六年级小学生的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异,其中“自己解决不求助”和“朋友同学之间探讨”一起解决比例相对较高,这符合心理学研究者叶子、庞丽娟的研究:随着儿童独立性和心智不断成熟,同伴的关系影响力会超过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9]调查显示只有9.2%的学生会寻求长辈支持。
  4.讨论及建议
  小学高年级小学生与同伴交往的良好思想和行为对今后一生的人际关系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阶段强调小学生以学业为重的同时,不能忽略小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交往行为;有时学习出了问题不一定是他们偷懒,很有可能是人际交往关系中出现问题,所以呼吁教师和家长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他们内心情绪的变化,特别是与异性交往时出现的各种心理现象,要积极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与异性交往关系。
  4.1引导小学生与同伴发展健康关系。
  上述调查显示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有三分之一和异性交往较少,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和同性交往也比较少,这可能与孩子从小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错误强化,以及在学校班级氛围和老师的消极对待有关。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多观察、多留心、多引导;对待不敢表达自己、不敢和别人接触的孩子给予更多关爱,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教师还可以组织班会讨论,或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发展人际关系。家长要经常注意孩子与人交往的表现,给予正确的疏导,鼓励孩子发展正常的人际关系,切忌简单粗暴地处理和干预孩子与异性交往。
  4.2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小学生与异性相处,是友爱还是情爱,小学生心目中没有正确的概念。有些学生认为“异性亲密交往就是男女恋爱关系”,“与异性交往是消极的”,等等。调查中对小学生和小学生的老师进行访谈,发现六年级小学生和异性同伴相处的时候,有的小学生认为和异性交往是单纯的友谊,有的小学生认为是“爱”。目前受计算机、电影、电视等多渠道的媒体影响,小学生对很多概念的认识是模糊的、粗浅的,比如“恋爱”“爱”“男女关系”等,这就需要教师有预见性,可以提前在适当的场合解释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爱”的话题,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正常的友情。
  4.3体察小学生情感困惑,做知心朋友。
  小学高年级学生与异性交往时产生困惑和不安,甚至有的时候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小学生生理成熟较其他小学生早,但是相应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还不成熟。由于社会上的各类媒体带来的负面信息,小学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困惑和焦虑,并在交往行为上产生退缩。为了使这种不安和困惑减少或消除,老师和家长应该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做他们的朋友,特别是对女孩子的关注应多于男孩子,使他们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原因,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孩子的困惑。
  4.4营造小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氛围。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与异性相处时,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还容易成为被模仿的对象。一部分学生对别的同学和异性交往的态度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显示他们对异性交往的主导思想。如果把握这种主导思想,并加以影响,就可以使一些孩子在和同伴交往的活动中改变对异性交往的错误思想和一些消极行为,这一点班主任的责任非常重大。要形成班级的良好风气,应该先从班级中有影响的几个人开始,让他们做榜样,然后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氛围。家庭环境氛围也特别重要,父母让孩子广交朋友,在家庭中聚会,一起学习,一起探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有帮助。同时也呼吁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多做正面宣传,关心下一代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苇,杨巧.童年经历与青春期异性交往障碍[J].中国青年研究,2008,(04):72-103.
  [2]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VOL14,(5):271-275.
  [3]孙红梅,姚本先.1999—2009年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1,1,VOL25,(1).
  [4]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M].2003:4-7.
  [5]青春期教育研究课题组.青春期教育调查报告书[R].1990,(06),(第1版).
  [6]陈军,隋欣.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发展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5):1228-1231.
  [7]陈仙梅.儿童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心理发展的抽样调查[J].心理学探新,1992,(04):57-65.
  [8]傅金芝,董泽松.近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4,(06),VOL2:75-78.
  [9]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04):50-5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