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如何加强学生受处分后的教育
2011-12-29王曼曼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近年来受到学校各类处分的学生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心理方面的问题日趋明显,因此,应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帮助受处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高校 受处分学生 处分后教育
近年来高校管理体制日益趋向严格、规范,因各种原因受到学校各类处分的学生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高校格外关心和关注。教育机构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所给予的校内惩戒,其形式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等六种。学生在受到处分后,心理上会发生一些变化,我班有一名学生,因考试作弊受到留校察看处分,将无法获得学士学位。此后,该学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甚至想要退学,经辅导员开导教育情绪才慢慢平稳。所以,对受处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非常重要。受处分学生终究不是高校的最终目的,高校希望的是违纪学生经过学校处分后改过自新,真正做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大学生。
一、高校对学生受处分后教育的必要性
处分学生的目的是使其真正面对自己的错误,认识错误,接受批评与自我批评。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犯错误,要“将心比心”。对于健康心态的学生,磨炼也是一次收获。对脆弱的学生,要给予热情的帮助。帮助不是为了纵容,减轻学生错误,推卸某种责任,而是帮助他们摆正心态,唤醒面对困难的勇气,这才是违纪处分的本质。
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生违纪处分后关心和教育不够,强调处分程序,轻视教育过程。少数教育工作者以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为由,淡化了对受处分学生的关心和教育,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对受处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保护还有待加强,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要将处分决定如实地归入学生本人档案。然而许多教师作为学校管理者,往往工作止于此,没有较完善的措施对学生进行保护,不能有效消除对受处分学生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受处分学生教育工作的建议
1.加强对受处分学生的心理疏导。
受到违纪处分的学生往往很痛苦,压力很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干脆破罐子破摔;或对教师存有疑心、戒心等盲目的自我防护反应。因此,教师应了解受处分学生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使他们对自己和处分都有正确的认识,克服自卑心理。教师应用爱去温暖和感化他们,只有体会到教师真挚的爱,学生才会向教师投以信任的目光,消除心理隔阂,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教师应针对违纪学生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对待处分,给学生列举名人、有成就者也曾犯过错误的事例,以理服人,让学生认识到犯错误并不可怕,改正就好。
2.平等对待,适时鼓励。
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帮助受处分的学生找到自己身上的优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受到处分后,非常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师应以平等、关爱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适时给予鼓励和称赞,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
3.对个别学生心理辅导。
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在受处分后能够自我调整,避免心理危机。处分对他们来说有不同程度的教育作用,只要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对他们进行转化教育即可。但个别学生,特别是受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由于处分会影响到学位和学业,这就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自我封闭等。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受处分后的各种表现,主要从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方面来判断个体的危机承受能力,及时分辨出存在异常表现的学生,并给予不同程度的专门辅导。
4.建立系统的受处分学生教育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受处分学生教育体系,是加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针对受处分学生要有一支教育帮抚队伍,主要由主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学生党员等组成。还要有一个完整的教育计划,按步骤实施,并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写实档案,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变化情况。同时,也要从受处分学生的心理、情绪、身体健康、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观察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5.完善对受处分学生的保护措施。
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六条规定:“对学生的奖励、处分材料,学校应当真实完整地归入学校文书档案和本人档案。”这就意味着小到警告处分,大到开除学籍处分,都要记入学生档案,这就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不断完善处分的程序,重视学生的申辩、申诉和听证的权力,依法处分,强调过程中的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各类记录,对学生态度的转变,学生成绩的进步、获奖情况、综合素质测评等以文字形式存入学生档案,作为对学生受处分后的鉴定材料,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良性参考。
此外,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撤销其处分,并在档案材料中有所体现。例如,学生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乐于助人、拾金不昧,获得国家级奖项等应考虑撤销其处分的可能。
高校最重要的职责是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而为了让每一位受到处分的学生能健康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善加栽培”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处分,是高校对少数人的管理行为,因可能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我们需要在处分学生时格外慎重考虑,处理不当将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这就要求我们处分前要以教育学生为第一目的,在对学生日常教育中使学生远离“高压线”,能够悬崖勒马,及时悔悟,避免处分的发生。学生受到了处分,学校也要以“治病救人”为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身心、发展利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士俊,李奇.论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完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2]杨敬秀.对学生纪律处分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6,(5).
[3]史小力.学业受挫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及成因与对策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974-976.
[4]张书洋.高校学生处分的隐性教育功能[J].黑龙江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