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
2011-12-29徐铮陈永晴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作者根据现今形势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与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就业指导与帮助提出合适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类型 成因分析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人数连创新高,加之大学生分配制度由国家统分到“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变革,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随之在高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群体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就业竞争力,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这部分大学生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
1.1大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1.1.1学习成绩差形成的困难群体
这部分大学生因为补考、重修科目较多,不能按时毕业或不能获得学位;还有一些大学生勉强毕业获得学历学位,但学习成绩不好,专业素质较差,面对一些用人单位明确提出的专业要求只能望而却步。
1.1.2综合素质差形成的困难群体
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特别注重对求职者综合素质的考核和要求。部分大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能力不高,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与招聘人员交流和沟通,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就业竞争砝码大打折扣。
1.1.3报读专业冷门形成的困难群体
近年来,由于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逐年猛增,就业市场对各专业之间的需求不平衡,而高校的专业设置也滞后于市场,导致很多冷门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尤为困难。
1.1.4家庭经济困难形成的困难群体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低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平时承受的经济压力要比一般的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知识又往往较低,在就业阶段尤其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对孩子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其顺利就业。
1.1.5形象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比较看重外表形象,把部分可以胜任工作却因为形象不佳的学生拒之门外。
1.1.6性别因素形成的困难群体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就业时,社会对女生的需求信息大大少于男生,有些单位不论女生的条件多好也一概拒收。因此,高校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
1.2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影响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1.2.1自卑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就业。
1.2.2自负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就业的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他们错失很多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1.2.3依赖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部分大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和家庭,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这类大学生经常不能顺利就业。
1.2.4盲从心理形成的困难群体
部分大学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时,瞻前顾后,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并没有根据自身去就业,最终导致错过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2.以广东某高校某学院为例看未就业大学生的主要类型分布
2.1针对已就业群体的调查
2010年4月对我校某学院2011届毕业的74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740份,收回701份,其中有效问卷687份。在有效问卷中,已就业的392人,未就业的295人。在已就业的392人中,对现已找到工作很满意的69人,满意的108人,不很满意的126人,不满意的89人。从数据上看,已落实就业满意以上的只占全部落实工作总人数的45.2%,未能达到半数,因此有一半以上虽然工作不是很满意,但仍然可以就业,可见就业心理对其找工作的影响很大。
2.2针对未就业群体的调查
在尚未就业295人中,已有就业意向未签约的有201人,未有就业意向的94人。其中未有就业意向的94名同学中:成绩差忙着考试无暇关注就业的34人,准备出国者4人;家庭经济困难的37人,占未就业总人数的39%,而就该院贫困生数据来看,贫困生占的比例只有20%,可见在未就业的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会显著增大;家庭经济优越的有16人,经单独了解,虽未有就业意向,但表示父母有能力为其解决工作的有13人;综合测评的班内互评分数在后30%的占28人,可见人际关系等软素质对就业困难群体影响也较明显。
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成因分析
3.1自身方面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即使孩子生理上已经成年,但还是事事由父母包办,这些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较差,心理上并未成熟,遇到一些困难无法应对,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以广东某高校某学院为例看未就业大学生的主要类型分布的调查中显示,由于种种社会背景、生活经历和自身条件的不同形成的能力差异性现实存在,这些差异成为影响其成为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
3.2高校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
3.2.1高校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性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上仍没有真正实现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仍然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评价学生偏重于知识量的考查,忽视潜能的挖掘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强。
3.2.2高校的部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目前高校发展普遍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及时、灵活地反映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部门专业设置雷同严重,特色越来越弱化。不少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脱离实际,市场滞销的人才不断推出,市场急需的人才又不能及时提供。
3.3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不完善方面的影响
3.3.1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执行效果不佳
以我校某学院为例,在2010年9月曾对700名07级本科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中显示,80%的人表示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要求了解的程度很少或不了解,60%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学习以后,没有明确制定自己的职业(学业)规划目标并按照目标要求努力奋斗,只有20%的表示有一点明确,表示很明确的仅占20%。关于明年即将毕业找工作方面的问题,仍有50%以上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干什么,他们的就业心理只能用迷茫来形容。
目前几乎每所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而且都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从相关调查情况来看,学生从中收效不佳。
3.3.2高校的职业指导与帮助工作针对性不足
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的讲座等指导形式,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教学,缺乏互动交流,缺乏对学生个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与辅导,尤其是对就业困难群体不能够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与帮助。
经了解,我校及广东省内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工作,以校为例,每年都针对各年级贫困生开设素质能力提高班和强化班。大四上学期针对大学生的困难群体开设就业训练营,内容包括职业心理素质训练、求职面试辅导、职场礼仪及办公技能辅导、职业素质强化训练等内容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此种分类指导仍为大班上课,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班内人员的选拔多数以自愿报名择优选拔为原则,对于一些内向消极不主动寻求帮助的就业困难同学不能深入挖掘,实行针对性指导与帮助;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不足也给针对性指导的执行造成现实困难。
3.4社会和用人单位方面的影响
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103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显示:75.7%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9.9%,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35.8%。另外,从某高校招聘信息来看,70%以上的招聘信息对身高有明确的要求,60%以上标明了容貌好、气质佳等字样。而且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条件越来越苛刻,除了性别、相貌等因素外,他们对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等因素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大学生能够一专多能,在专业技能强、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前提下,还要求具备其他辅修专业知识、社会经历,等等,希望大学生一到岗位就能发挥作用、独当一面;只要男生不要女生,只要本地生源不要外地生源等情况屡见不鲜。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类型与成因分析是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证,而在此基础上同样更需要个人、家庭、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认清实际,有的放矢,齐抓共管,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的全面落实,贡献一份应尽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淑玲.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招生与就业,2005,(2):45-46.
[2]许爱华,张月铭.大学生就业困难成因探析及就业指导对策——以南京部分高校未就业学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7):16-17.
[3]周锋.关于构建普通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队伍培训体制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1):39-40.
[4]高永新,包伟等.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科教论坛,2010,(2):140-141.
[5]眭国荣,王建明.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J].江苏高教,2005,(6):119-121.
[6]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2007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EB/OL].http://www.cvtedu.cn/SecondStep/Information.asp?id=918,200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