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的源动力

2011-12-29张琰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①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大纲、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历史课的备课目的、方法、内容等也发生了变化。历史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展示,而是要求历史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工夫,在落实每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工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工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下工夫。因此,备课已升华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时的侧重,除了对本课三维目标、重点难点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而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都设计好,却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的方法、途径和学习资料的储备。结果是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被学习”了,认为历史就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和死记硬背,就会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最终对历史失去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因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历史课无处不快乐,没了兴趣,历史就是琐碎无聊的知识点背诵。比如历史必修一《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因为政治色彩较为浓厚,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先介绍周恩来的一些外交活动,由此引出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再如历史必修二《第18课 罗斯福新政》,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教学中我先告诉学生可以用三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来概括,简单称之为“3R”。学生没学过本课知识,可又想知道是哪三个英文单词,就会很有兴趣地看书找答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能巧妙记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一举多得。
  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能把历史讲“活”的优秀讲述者。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看法、进行讨论的机会,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切不可照搬教案,面面俱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
  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应该是育人为首。
  教育家张炳生说:“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的体验和升华不是教师灌输的,而要通过自身的感受、心灵的启迪、情感的震撼获得。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在于人性化。赵亚夫教授指出:“像历史这样的人文学科课程,本来就是针对人的社会活动认识、人的道德情操养成、人的健康人格发展的‘人性化’课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现。”
  高一学生处在一个由初中到高中心理的过渡阶段,处在一个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果从高一就能正确引导,那么三年、三十年甚至终生都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不能一味地高呼优秀率,而是要在教学中贯彻德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生好好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如在讲历史必修一《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我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白: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它标志着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通过学习,学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树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达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处理好两点,一是用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要尽量贴近主干知识。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口语化是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二是讲解内容不宜过多,太多的话,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就会覆盖所学习的历史知识,造成主次不分,条理不清。
  例如,在讲历史必修二《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先让学生看一段视频,看完后,问学生想到了哪些问题,根据他们的疑惑导入新课,这样学生边看课件,边讨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特征,又紧密围绕课本,通过活动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讲历史选修三中东问题时,有学生很感兴趣,我就让他们结成小组,搜集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之后再总结,点评。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既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又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这种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历史课不再沉闷。
  总之,历史教学的原动力只能是历史本身。其实每个人、每个学生都是对历史感兴趣的。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再现历史,学生都喜欢听、喜欢看。所以,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历史或用其他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历史,则既可以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相信这样的历史课才会实现人人乐学,人人爱学,才会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注释:
  ①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