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复习如何在应变中求稳
2011-12-29秦东仁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江苏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历经三载,高考命题改革也是日新月异,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趋时更新。目前,高三历史复习课普遍注重历史新材料、新情境教学,此法固然符合了新课改和新高考的形势,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但面对高考能力考查的步步深入和新材料的增多,我们很难超前发展和创新,始终是追逐高考,在追逐中还可能渐行渐远。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认为应对新高考必须适度创新,抓住普遍适用的规律,变中求稳。
一、对照考纲,分析试卷,研究自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必须对照考纲,弄清考什么,怎么考;每个考点学生掌握得如何,哪些易错。师生首先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试卷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方法较多,可以用制表的方法,详细地记录出每个考点的得分率,可以用曲线的方式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图,可以用易错题题集的方法进行分类汇总。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二、落实基础,总结规律,提高能力
过去高三历史复习,一味追求高、新、难题,舍本求末,结果适得其反。基础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线索、基本结论,因此有必要对高中以来曾考过的、曾错过的试题、问题,进行再复查、再复诊。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点的考查又支离破碎无孔不入,所以我认为高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都是基础,都要记住,无论这些知识点怎样进一步拔高,这些知识的概念和表象都必须首先了解,这就是基础。就如建一幢大楼,埋在地下的横竖相连的“地圈梁”就是基础。“地圈梁”是全面的,不可能缺一角;是联系的,不可能分开;是深埋在地下的,不需要美丽但不可能轻浮,否则就是“豆腐渣”工程。鉴于此,我认为基础知识一定有广泛性、联系性、粗糙性的特点,当然也必须像“地圈梁”一样,打造结实。
在落实基础的同时,还应该总结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它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掌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历史学科是很讲究规律的。这里包括高考命题的规律、知识点的解题规律、历史发展的规律。这里主要谈历史发展的规律。复习中,在纵向或横向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我们必须提炼观点,提高认识,找出历史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然后运用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规律探讨法。规律具有重复性、深刻性的特点,我们在复习中,以规律性东西为指导,分析问题就容易得多、透彻得多。如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总是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分裂中往往有统一的因素,统一总是人民的渴望,所以统一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和民族间的斗争只是暂时的。又如,从中国古代经济恢复发展的分析可得出认识:统一稳定的政局、前代末农民战争的推动、统治者吸取前代衰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广大人民辛勤劳动等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再如在教学中,可使用“范例教学法”,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性特征。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通过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来深刻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在落实基础、总结规律后,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能力也就有了显著提高。
三、聚焦探微,关注热点,适度创新
“聚焦探微”,就是着力于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微观入手,发掘内涵,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历史问题的核心和精髓。对重点、难点的突破要做到多层次发掘、多角度思考、多方位联系,让重点知识由“面”成“体”,由外表触及“内核”。重点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或飞跃时期,具有启迪与借鉴意义,所以应该对准焦点,深入分析。例如怎样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这就需要通过微观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答案,革命的主力是深受压迫的资产阶级,所以一开始就具有反封建性;但本身这种反封建性又是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所以尽管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却早已附带了反帝的性质。
历史学科的资政功能和教化功能,决定了高考试题也体现出时代感。近年高考对“热点”问题已能正确认识,不再回避。“热点”问题有以下两类:一是时间上周年性的“热点”,二是时政上与历史内容相衔接的“热点”。现在高考命题角度新,越来越“活”,注重能力,完全可以在“热点”处或切口分析、或跨度联系。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一十二五规划”,“改善民生”,“朝核危机”、“利比亚战争”与美英的对外政策”,等等。所以对那些正在谈论着的热点或焦点应有足够的关注,“热点”“热处理”,使它变“柔”、变“活”,做到“可塑”,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内容有机地衔接。在复习中教师应善于抓住热点,积极创设出一些新情境的好题让学生在全新视角中观察历史问题,分析时,切口宜小不宜大,力求新颖,不落俗套,应多考虑一些背景分析、成因现状、对策探究、趋势展望、时政评述类的设问切口,以体现创新精神,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要我们以培养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以落实基础为中心,以对高考分析为导向、以历史规律的探索为手段,实现对教学方法的变中求稳,就能做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与高考命题改革趋同,避免高三复习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