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化因素对英语词汇理解的干扰
2011-12-29冷雪飞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较多英语学生由于自身文化因素的干扰,在英语学习中经常对英语词汇的含义产生误解。作者通过分析一些学生错误理解的例子来探讨产生这种干扰的原因,并进一步从教、学两方面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因素 干扰 词汇 理解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著名的学者麦卡锡说:“不管一个学生对于一门外语的语法学得多么精通,发音练习得多么漂亮,但是缺乏可以表达各种含义的词汇,他就不可能用此外语进行有意义的交流。”
在实际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因为他们的文化因素的干扰而经常误解词汇的含义,“authorities”就是一个例子。一个英语为母语者谈到“the authorities of government”或者“the authorities of the school”不会有任何轻蔑的意思,只是单纯指一个或一群,尤其在公务事物方面拥有某种权力的人。而与之对等的中文词语“当局”则通常作为一个贬义词来用。因此,一个中国学生下意识地会用“国家领导人(government leader)”、“学校领导(head/leadership of the school”来表达上面的英语词汇,他受了中国文化影响,很自然、却错误地认为“authorities”具有贬损的含义。可见,外语学生要学好一门外语,不仅要学习这门语言的形式,还要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
一、文化因素对于词汇相关意义的影响
对于文化,一般学者把它分为两类,分别用“C”和“c”来表示。[1]大写“C”代表的是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和宗教;“c”则表示风俗、习惯、礼仪及仪式、生活方式和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由于“c”视为对人们生活的一种素描,所以对语言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中,后者是中心和关键,应被学生所重视。
当面对某个词汇时,学生脑中通常会根据他们之前具有的文化经验反映出某某事物。不同文化经历的人对于同一个词汇会联系不同的事物和含义,虽然词汇的相关意义会对词语的理解有干扰,但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例如,较多的中国英语学生都会把“He is a wolf.”翻译成中文“他是一匹狼。”。如果要问这句话的言外之意,中国学生绝大多数可能会把“狼”和凶残、狂暴或贪婪联系起来,因为中国文化把狼塑造成了这个形象。再如,“厨房”这个词的基本含义就是一个做饭的地方,绝大多数英语学生会由此联想到炊具、水壶、碗筷等,可能有人还会联想到自动电饭煲、微波炉等。然而,除了这些用具,英语国家的人还有可能联想到家庭主妇的工作区、洗碗机和烤箱。中、英文的“厨房”的概念是相同的,但因两个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餐饮习惯,对于这个词的相关含义的联想具有一定的差异。
再举两个有趣的例子:龙(dragon)。在中国,它是富贵与吉祥的象征,可是在英国,它却代表着灾难与邪恶。与之相近的还有狗(dog),在中国,人们常常用它来组成一些带有贬义的词,如,“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等。但是在西方国家的人看来,“狗”是一个带有褒义的词,因为他们把狗当成自己的朋友,就有了一些用它来表达正面意义的词:“幸运儿”(lucky dog)、“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些词都带有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签,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一门语言时须对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进行学习。这些相关的知识掌握得越丰富,学生习得的语言也就越确切。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就能消除文化障碍,避免误解和尴尬。
二、导致文化错误的原因
两种语言交流要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何解决这类因文化因素的干扰而对词汇产生误解的问题呢?我认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首要的任务是找出导致这些文化错误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
1.1教师对所授语言的文化方面了解不足是学生文化误解的一个原因。[2]教师有可能只专注于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略了在日常交流中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1.2教师自身对于中文和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不熟悉。
2.学生的原因
2.1学生缺乏足够的目标语言的文化知识,或接触文化知识量不够。比如“hamburger(汉堡包)”,在中餐馆是没有卖的。即使学生通过词典知道了它的含义,对其理解的帮助也不大,因为学生还是不知道汉堡包是怎么制作,什么口味,什么时候吃,这对他的学习就是一个障碍。
2.2忽视文化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认为不同文化的基本情况是统一的,没有必要去过多关注文化。但事实正好相反。不说不同国家的文化,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种族之间,都存在不同的文化。例如在美国,就有盎格鲁-撒克逊文化、黑人文化、芝加哥文化、印第安人文化和亚洲人文化。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种文化。甚至在同一种汉文化里,我们还可以发现地区差异。
2.3学生没有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中的寒暄性交流而造成的。比如,一个中国人(以下简称“中”)拜访一个西方国家的人(以下简称“西”),他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下面这样的对话:
西:我们很高兴你今天能来我们家。(We’re so glad to have you with us today.)
中:谢谢。(Thank you.)
西:请随便一点,就像在你自己家一样。(Do make yourself at home here.)
中:是的,是的,谢谢。(Yes,yes,thank you.)
由于两种文化的寒暄性交谈是不一样的,那个中国人看起来有点不知所云。事实上,对于第一句话,他可以回答:“我也很高兴今天能来拜访你们。”或者“谢谢你邀请我来。”而对于第二句话,他可以说:“好的,我会的。”或者“好,我不会客气的。”
2.4由于中国文化里面没有与所学目标语言对等的事物,学生就按字面的“逻辑”方式来理解。理解的后果,不是极其生硬,就是文不对题。例如,“Good Friday(圣星期五)”对于信奉耶稣的西方人来说是一年中最为庄重的日子,这天是耶稣受难纪念日。这个节日中国文化是没有的,学生就可能会从字面上把它理解为是快乐、幸运的一天。对信奉耶稣的西方人来说,是最不幸的一天。所以,在英语里称为“Good Friday”,实际上这里的“good”并不是好,而是神圣的意思。
2.5把中国文化带到西方语言场景。以英语习语“One’s hair stands on end.”为例,学生可能认为它等同于中国的成语“怒发冲冠”,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个英语习语并不是表示愤怒,而是用来表示恐惧和害怕的。
三、解决方法
分析了学生产生文化误解的原因,下面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解决方法。
1.教师方面
(1)教师必须了解所教授的语言文化,教学中就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到要满足实际的日常交流,只关注语言形式本身是不够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观察,并注意中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2)教师最好有较长时间沉浸在西方文化里的经历,成为掌握两种文化的人。教师理解了目标语言的文化,才可能帮助学生理解。
(3)在文化和语言的关系中,文化是主导的因素,教师应该把语言融入到文化中进行教学。
(4)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使用英英词典。有时候两个不同的英文词语表达的是相同的中文意思,但是如果查阅英英词典,会发现某种程度上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acquire”和“obtain”(得到)。
2.学生方面
(1)看电影、电视。电影和电视都具有可看、可听及生动的特点,比如《常人趣事》,就特别介绍了使用英语国家的社会情况及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象,能为学生了解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风俗、衣着、建筑等提供丰富的信息,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2)读著名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素材来源于生活,通过作者提炼加工用语言进行描述来体现各种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体现和语言的灵魂所在。多读名著可以积累文化信息。
(3)看报纸和杂志。报纸和杂志能帮助我们及时了解西方国家发展情况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收集新的文化信息。
(4)查阅介绍外国风俗和人物的图片,获得一定的视觉感受以增强相关的记忆。
(5)参加关于国外文化生活的活动。像化装舞会、圣诞晚会等,这样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使用英语的人群,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6)学唱外文歌曲。歌曲通常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志向、民族的情感,体现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文化。例如,著名的歌手艾尔顿·约翰在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演唱的挽歌《再见,英格兰玫瑰》就反映出人们对戴安娜王妃的怀念和热爱。
四、结语
为了避免文化因素对于英语词汇理解的干扰,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的,尤其要提高文化的敏感性。斯特恩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能经常接触到那些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文化,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这门语言,那么我们在交流中就会碰到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以至于犯下一些很愚蠢的错误”。[3]因此要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要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关注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留意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多样性,逐渐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所学的语言,不断提高交流水平。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英语的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Dengyanchang,Liurunqing.Language and Cultur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5]Ouyang fasu.Some Typical Cultural Mistakes Made by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6]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s Teach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