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从“真”开始
2011-12-29毕研艳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老师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部分,往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是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对三年级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进行习作的指导更是一个难题。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三年级的作文是最难教的。
对于习作的指导,有的侧重于作前指导,有的侧重于作后讲评,有的侧重于材料选择,有的侧重于写作方法的讲解……可以说每一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来说,我认为指导应该从“真”开始。
一、让学生“真”观察
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无须多言,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作用于自己的眼、耳、口、手的观察所得是最鲜活的。只有让学生真正观察,他才能真正细致地描写他的所看、所听、所闻、所触,才能让他的习作有内容。
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丁香树,从刚刚发芽开始,一直看到丁香盛开,在观察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通道去观察。学生观察后写下了一篇篇观察日记。有的学生描写观察到的丁香的嫩芽和花苞:“一层包着一层的,就像放大的雨滴,又像缩小的竹笋。嫩芽和花苞都凑在一起,一凑就凑四五个。嫩芽儿非常小,花苞也非常小。嫩芽儿的最里边是一些小叶子,花苞的最里面有些像花粉似的东西,一粒一粒的……”有的描写开放的花朵:“丁香花开了,紫丁香的花事淡紫色的,微微有些发白,像牵牛花,花心是黑黄色的。白丁香则全是白色的,像雪白雪白的连衣裙。”有的描写丁香的变化:“啊!原来那些‘小露珠’变了,变成了一簇簇小叶子。那些小叶子那么碧绿,那么娇嫩。那些小芽儿长大了不完全是叶子,还有一部分是花蕾。花蕾里有一些小米粒似的小黑东西,被绿色的花瓣包着。……”如果没有真正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语句来的。
在学校中带领学生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很多学生开始关注起身边的事物。有的学生观察香椿芽:“它肥硕的叶子,绿油油的,看上去非常舒服。妈妈揪了一些叶子给我拌饭吃,真好吃呀!它长得很快,不几天,就又长出新叶子了。我发现,椿芽的颜色比以前深了一点,变成了普通的绿色,好似为自己搓上了颜料。……”有的描写落地生根:“它的叶子是深绿色的,也有点发紫,摸着很光滑,叶子上小下大,旁边有锯齿,并不怎么锋利。它的‘小宝宝’长在叶子的两边,一阵微风刮过,‘小宝宝’就会从妈妈的怀里掉出来,只要一落到土地上,不久就会生根。”“它的花是紫色的,而且花瓣是朝下的,像一个个小喇叭,闻着有淡淡的香味,经常把小蜜蜂、小虫子引来。……”有的观察白菜花,有的观察文竹,有的观察五星花……个个描写细致生动,很多语句令人赞叹。正是因为有了“真”的观察,才有了这一个个的精彩。
二、让学生写“真”感受
有了真正的观察,那么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肯定有自己的感受。《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学生写时就不用顾虑太多,而是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许多精彩的语句。
如有的描写丁香的wquc0fVxB6NGd4t4VFk/ag==叶子:“从远处看上去,就像是无数只蝴蝶在交错着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再近些,看见叶子像在抢镜头,长得很茂盛,一簇堆在另一簇上,天天跟我们不厌其烦地打招呼……”描写丁香的花:“紫丁香的花像一串串糖葫芦,真诱人!白丁香的花像一串串银铃铛,丁零,丁零,响起了欢快的乐曲。……”有的描写蒜苗:“一段时间后,蒜苗长得很高了,好像一段细细的辫子。小尖儿也变尖了,中间变成了深绿色。几天后,蒜苗长得非常高了,也变直了,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才能有利于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感受,培养习作兴趣。
三、让学生有“真”生活
很多学生觉得写作时无事可写,咬烂笔头也想不出可以写的事情,有的就干脆编造一些事件,结果就出现了全班20多个同学扶一位老奶奶过马路的笑话。是不是学生的生活中真的就没有可以写的内容了呢?当然不是,只是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老师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题材,让学生写自己的真实的生活。比如家庭中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情,学校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在路上偶然看到的事情,等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习作材料。如有的学生写爸爸给他检查作业的事情,有的学生写同桌之间的事情,有的学生写在课堂上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用心去关注,都是一些非常好的习作材料。
其次,创造各种活动、抓住各种机会制造真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大多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确实有些单调。为了让学生生活得更丰富多彩,有事可写,不妨给学生创造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比如我布置学生回家抱着鸡蛋睡一晚上,然后把这个过程写下来。结果,学生写得异彩纷呈。有的学生写道:“我拿好鸡蛋,就去床上睡觉了。我平躺下,手拿得很近很近,放在胸口,让鸡蛋无法‘逃走’。我想:平躺着万一一翻身鸡蛋掉了怎么办?于是我就侧着躺把鸡蛋抱在胸口,但一翻身压着怎么办?我又平躺着,就这样折腾了半天,想:放在哪呢?侧着躺放在枕头边吧。翻来覆去,不知怎么着就睡着了。”还有的写道:“第一次,我把鸡蛋放在屁股底下,就像老母鸡孵蛋一样。我心里美滋滋的,希望小鸡能马上出来。可是,不到五分钟,小鸡没出来,我的屁股已经被顶了个大坑,疼得要命。真想象不出老母鸡是怎么熬过来的,看来,当一个鸡妈妈真不容易啊!”
一次周末作文学生完成情况非常不好,有一些明显是应付了事,我在班上严厉批评了这些学生。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让学生写一写这件事。结果一篇篇《毕老师生气了》应运而生。很多学生既有生动的表情、动作描写,又有细腻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
母亲节布置学生为妈妈做一件事情;组织一次拔河比赛;学习做一件家务……这些活动的安排帮助学生观察体会真实的生活,使学生有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感受。正是因为这是他真正经历的生活,所以才能写得精彩,才能降低习作的难度,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四、让学生抒发“真”性情
有人说学生的习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更是困难了。在学生刚开始写作的时候给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往往会让学生无从下手,畏首畏尾,不知所措。老师不要给学生很多的限制,要尽量地把“镣铐”去掉,让学生自由地“舞蹈”。所以在平时的习作中我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有的学生写爸爸因为一点小事就打了他一个耳光,他在习作中写出了对爸爸的不理解和希望;有的学生写同学对他的误会,以及他的委屈;有的学生写对于老师说话不算话的不满;有的学生写对某个同学不良行为的谴责……这一些都是学生的“真”性情,学生的喜怒哀乐都应该是表达的内容,有了“真”性情才更有表达的欲望,有了表达的欲望还愁无话可说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冰心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背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脱脱,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这不正是对“真”最好的诠释吗?在习作教学最初的阶段引导学生从“真”开始,让学生有真观察、真感受、真生活、真性情,才能避免学生习作“前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和新意,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