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教学法”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效益
2011-12-29李小娟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高中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课堂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原因之一,是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冲破这套程式,用“问题教学法”增强高中语文课堂效益。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与滥用讨论混淆的情况
问题教学法,即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课堂讨论大都涉及问题教学,但课堂现状却不容乐观,这些课堂,大都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解决,彼问题已来;学生层次不同,这组没讨论好,那组已经结束;小组中只有少数活跃分子参与讨论发言,其他多数没事做,吃“白饭”;讨论时间不够或过多,讨论话题过大或过小,甚至与教学目标根本无关,致使讨论大多无效;由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很难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讨论,学生根本不会讨论;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予以及时点评、总结;课堂纪律极差,是滋生班集体中“问题生”的温床;流于形式,成为点缀,完全是调节课堂气氛,赢得评课教师彩声的必要手段,为讨论而讨论。一言以蔽之,主要由于教师组织讨论的盲目导致学生讨论效果的低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没有把握好问题教学的程序。
二、如何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1.注意讲究问题教学的程序
有教师从实践中总结出了问题教学的有关程序,比较可取。例如,“触发问题”是前提,“交流问题”是手段,“筛选问题”是关键,“解剖问题”是反思,“深化问题”是升华,“评估问题”是反思,由此构建一个“问题链”,不断地形成“思维网路”,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程序化了。有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知识向能力进行转化的关键就是要使其程序化,在问题程序化设计的课堂上,学生长期熏陶之后获得的将是一种规范的、深刻的思维智慧。这个程序中的“筛选”还解决了诸多矛盾,即问题众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而且筛选出来的一定是课堂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筛选出来,以增加课堂容量和复杂任务。这个核心问题的解决将为学生建构一种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它可以迁移、类比更多的问题解决,使学生尽快成长为解决语文问题的专家。
2.精心运用问题教学
(1)老师科学地设计问题。
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发展创造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一位老师对《菱角的喜剧》这篇美文的欣赏,根据文题“菱角的喜剧”,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最初发表这篇文章时所定的题目是《复杂》,大家认为《菱角的喜剧》更好一些,为什么?”他指出,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确定文章体裁,从情感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文章题目对阅读接受的影响。从人类普遍的阅读接受心理上看,一般都更倾向于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学生就可以从中找出“菱角的喜剧”比“复杂”要好的理由:因为“复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公式化,很乏味,引不起读者的兴趣;而“菱角的喜剧”这个近乎故事型的问题则能使人天马行空。第二个问题:“那么据你们的理解,什么叫‘喜剧’呢?”他说,这个问题主要是为引入全文、贯穿全文而设计的。因为文章对“喜剧”的阐释是具有讽刺意味的。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欣赏过不同类型的喜剧电影电视剧作品,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回答起来不会太难,经过短暂思考有的学生迅速回答:“是一种很搞笑的东西。”有的答:“它往往是以大团圆结尾的,给人以轻松愉快地感觉。”这些无疑都是喜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但就本篇课文来说还没有达到要求。于是他点拨道:“喜剧的目的是什么呀?”学生回答:“褒扬好人好事,贬斥不良言行。”“那么本文呢?”“本文是作者在讽刺自己。”“我知道了,喜剧还包含着对不良行为的揶揄和讽刺。”学生弄明白了“菱角的喜剧”其实是作者自嘲后的感想。于是第三个问题出来了:“那么我们再想想作者是怎样一步步用‘喜剧’来引入正题的。”这个问题终于把学生从问题引向了课文本身。有了前面的问答作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就准确地理出答案。
所提的三个问题,本身都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三个问题之间,又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两个问题的解决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最后一个问题是前两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但是,三个问题又各有自己的侧重点,第一个问题着重对学生阅读经验的考察;第二个问题是关键,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三个问题着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知识点,并加以归纳总结。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能独立地听、说、读、写,就必须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一方面,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另一方面,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堂上应把时间和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并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时间。
(3)认真对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途径。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对这类问题,一般在鼓励其创新的话语引导下,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学生,因为与上课内容关联不紧,建议在课外帮助他解决;第二类,与课文内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关键的问题,教师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解答;第三类,是那些跟课文关系密切的,能打开学生思路的问题,教师要着重对提问的学生加以鼓励。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运用好问题教学法,对增强语文课堂效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