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分析

2011-12-29韩卫春

考试周刊 2011年53期

  摘 要: 自战国《周礼》至汉代刘歆、许慎,六书说历经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虽为汉字结构经典理论,六书说本身仍存有矛盾,如班固六书的次第和高本汉的字形四个演化阶段的矛盾,指事、象形二书的混淆,以及形声、假借二书名称条例的错乱,等等。文字学大家唐兰等试图跳出六书的羁绊,打破传统创立新学说,拓展文字学边界。
  关键词:文字学 六书说 内在矛盾 创新说
  
  一、六书说的沿革
  分析六书说的内在矛盾前,有必要系统回顾梳理六书说从概念萌芽到理论构建的历史沿革。
  早在战国时代,《周礼·地官·保氏》就记载了六书之名:“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子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只是《周礼》中“六书”的确切含义已无从考证。
  六书源头,出自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刘歆在《七略》中明确指出“六书”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以《七略》做底,完整转录“刘歆六书”。所以,刘歆六书和班固六书是同一内容。
  刘歆的再传弟子郑众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对“六书”的解释与刘歆说稍异,认为“六书”指“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刘歆的另一再传弟子许慎在文字学开山之作《说文解字》中修正了“四象”之名,排定“六书”的次第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说文·序》曰:“《周礼》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