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心理剧与大学生EQ教育的科学实践教学

2011-12-29赵晓瑛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文章从校园心理剧的五大教育环节实践教学大学生EQ教育的自我意识、人际沟通、自我激励、情绪控制、挫折承受五大内容,提出校园心理剧对大学生EQ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心理剧 EQ教育
  
  EQ(Educational Quotient)是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于1991年首次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EQ又指情绪智力,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内容主要包括五大类:(一)自我意识;(二)人际沟通;(三)自我激励;(四)情绪控制;(五)挫折承受能力。
  据研究,一个人的成功20%归因于智力因素,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这80%的非智力因素中最关键的就是EQ因素,EQ教育成为了当代人才发展教育最为迫切的主题。在大学生中开展EQ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价值观,使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变化与挫折,勇于承担责任,成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意志坚强的合格人才是当今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
  要使EQ教育深入扎实,而非流于表面,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段,校园心理剧就是其中一种科学而又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
  一、校园心理剧的科学内涵
  校园心理剧是指通过学生扮演当事人或当事人自己借助舞台的形式来呈现生活、学习和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故事情境,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相应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参与者与观众受到启发教育的一种团体心理治疗方法。
  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校园心理剧的团体就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鲜明的个性,演员在舞台上借助戏剧化的舞台表演自我,把自身的或身边的典型心理问题:环境适应问题、生活自理能力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意识和评价问题、意志品质的问题等凸显出来,塑造真、善、美,破除假、恶、丑。其他参与者则分工合作,进行服装、道具、灯光、音响、舞台指导等不同的角色分工。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制作、排练和演出等活动,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进入角色,塑造鲜明的个性,接受各方面的锻炼与挑战,最终获得心理治疗,同时也完成大学生EQ教育的全部内容。
  二、校园心理剧的五大教育环节实践教学大学生EQ教育的五大内容
  (一)校园心理剧的自编自演环节,达成认知自我的EQ教育功效。
  校园心理剧的剧本素材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心理剧的编剧创作到演员的排练演出,一般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从剧本的创作开始就必须在正面学生实际生活中各个细小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心理变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把自身的经历或他人的亲身经历综合提炼,加入戏剧的元素,编写成具有舞台效应浅显易懂的心理剧本。
  在剧中学生借助角色的力量把平时没有勇气表达的一些真实想法,或者积聚在心里找不到合理途径表达的困惑与矛盾,一次性在舞台上宣泄出来。通过“自己演,演自己”的方式正确认识隐藏在心中的另一个真实的自我,让许多在自我认识出现错位的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式,也让很多还在彷徨的学生找到方向,确立自我意识,明确理想信念。
  (二)校园心理剧中经验式尝试环节,帮助积累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
  大学校园是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过程容易受朋辈群体的影响,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是每个大学生必修的科目。校园心理剧为学生创造与周围同学沟通、交往的机会,通过参与者相互合作,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表现自己的个性,也为学生提供真诚交流、共享快乐、善于合作的亲自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中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式尝试,在表演过程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特别为一些在人际交往上存在障碍,有自卑心理不愿或不会与人沟通交流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尝试模式,成功融入快乐交往的氛围,帮助他们积累人际交往的成功经验。
  (三)校园心理剧的分享与审视环节,促成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
  在分享与审视的环节中,学生用心体会剧本材料的筛选编排、剧目的排练与演出、总结分享等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校园心理剧全体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每一个过程都反映了全体成员共同的智慧结晶,每一个过程都是全体成员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创造过程。因此,校园心理剧的分享环节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肯定、相互激励的过程。
  此外,在分享与审视时,学生会发现自己与角色有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自己在演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借助角色进行了情感的宣泄,并通过对角色与自我的反省后,重新审视自我,在总结整合的基础上,肯定自我、激励自我。
  (四)校园心理剧的情感宣泄环节,学会情绪、情感的疏导与调适。
  当代大学生因所处环境简单、心理不够成熟,遇到挫折或困境时常常把握不了自己,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而校园心理剧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参与者借助各个角色的配合,很容易受到剧情的感染而进入状态,通过自然的个性表情、行为、语言将各类不良心理情绪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参与者自身具有的类似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症结也表现出来。通过这种情感宣泄与角色的互换过程,诱发参与者产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与理解,主动进入自主学习的探索模式中,尝试改变自我,趋向理性与成熟。
  其次,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类不良心理情绪,以及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等症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学生冷静地思考自身问题,同时学会对自我情感的自我调试、自我疏导、自我宣泄,以及对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
  (五)校园心理剧的情景再现环节,增强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
  所谓挫折的容忍力是指个人遭受打击后免于心理与行为失常的能力。也就是说个人能承受环境的压力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现在“80后”、“90后”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父母亲的保护与溺爱,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极易缺乏主见,遇见挫折的时候无力承受,因压力与挫折而选择逃避甚至自杀的案例屡屡发生。校园心理剧就是以这些典型的案例为背景,把这些惨痛的教训以舞台剧的形式再现,让学生意识到心理不平衡、不健康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学生学会容忍,缓解压力,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
  三、校园心理剧对大学生EQ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校园心理剧使大学生EQ教育寓教于乐、全员参与。
  校园心理剧在EQ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情景交融、富有感染力的戏剧艺术表现形式,将EQ教育的内容形象生动地传输给学生,使他们易于接受。校园心理剧不同于普通EQ教学的枯燥说教,避免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在校园心理剧中,或是催人泪下、或是发人深省、或是喜庆搞笑的故事情节替代了抽象的概念、呆板的“唠叨”,无论是舞台演员、工作人员,还是观众、指导老师,都能很好地置身于整个剧情氛围中,主动把参与EQ教育转变为快乐的自我教育。
  通过校园心理剧进行的EQ教育,没有课本知识的限制,只要是校园内外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就可以作为剧本素材。IQ低或高的学生,只要愿意,就可以作为校园心理剧的演员或工作人员,没有严格的要求与限制。此外,演员与观众的分享与互动都真正来自双方的心灵交流,因此全员的关系更为密切,教育效果更为显著。
  (二)校园心理剧防止大学生对典型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健全、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
  人的情感是隐秘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而学生面对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恋爱、就业压力的问题时总有一些问题,对他们来讲是难以启齿的,尤其面对心理辅导老师时,总会感觉到暴露了隐私或缺点而不安,进而不愿意吐露真正的心结而尽力掩饰自己。然而校园心理剧整个创作的过程都是开放式的,演员在排练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改、丰富、完善和创新,学生很容易放松心情,卸下掩饰,借助角色表达很多隐匿的心理问题。因此校园心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表情、语言、动作,都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自身原有的很多问题。
  通过校园心理剧所反映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很清晰判断出每个学生的问题所在,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缓解学生的压力,最终培养出心智健全、人格完善、意志坚强的合格人才。同时这种反映心理问题的投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会感觉到不安或恐惧,学生普遍容易接受此类治疗与教育方法。
  (三)校园心理剧为大学生提供了塑造良好行为的平台。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城市化进程,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交往与合作所造成的影响,许多学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惯性思维模式。校园心理剧是一个团队互动的表演过程。在剧中,角色与角色之间是一个多维人际互动的关系,表现出各种人际关系与多种行为反应。学生通过表演的过程可以充分体验被人不尊重、不理解而获得的触动,以及被人认同、接纳所获得的愉悦,这些行为反应诱发学生主动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对自己、他人,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掌握如何正确理解他人、如何主动接纳他人,从而进一步审视自我、评价自我、改善自我行为方式。
  
  参考文献:
  [1]胡艳玲.校园心理剧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2]项传军.大学生心理情景剧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4.
  [3]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