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011-12-29刘伟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形势的发展,对我国高职辅导员的工作也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面对日趋新型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文化等,高职辅导员工作不能够完全适应,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必须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新形势 高职辅导员 工作创新
一、关于高职辅导员工作性质与范围的界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务院相关文件的规定,高职教育(简称“高职”)是指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理论传授和实践训练并重,使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1]。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者与管理者。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2]。结合当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他介于院校的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高职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党建工作、学生班集体团结工作、评优评奖、学生组织管理、课外社会活动指导、学习就业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3]。从这些具体方面的工作可以看出,高职辅导员在工作性质、工作方式方法上与一般的任课老师有明显的区别。高职辅导员工作上的特殊性及工作对象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当前,要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必须不断实现工作流程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立足新时期的具体条件,努力为高职学生的培养工作奉献力量。
二、新形势对高职学生的影响
1.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当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阶层思想文化方面交流的日益加深,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实社会中文化提供给人们的将不再是单纯的色彩、固定的理念,而是以丰富多彩为特征,形成以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和有多种文化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文化共存的局面,世界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吸收、秉公处于同一环境”[4]。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必将逐渐呈现出色彩纷呈的多元化趋势,为人们的不同选择提供多种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个性化不断凸显,自由主义、本位主义逐渐泛滥。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对信息最敏感、对时代潮流最积极追捧的群体之一,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多样性的冲击和影响无疑将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个人中心、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意识流等消极因素在大学生中广泛弥漫,同时也对高职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2.网络化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社会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网络的发展同样对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目前,很多大学生都热衷于网络文学、网上购物、网上恋爱、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由于大学生的鉴别意识和能力尚处于薄弱阶段,对有害信息、虚假信息的吸收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当前的教育环境。另外,对网络的沉迷也正在侵蚀一部分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灵。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思维更加活跃,并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好奇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之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多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挑战。因此,在开放式的网络环境下,更加要求高职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向深层次发展,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5]。
3.学分制度和高校扩招的影响。
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越来越明显。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普遍采取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法。学分制通过选课制、目标管理、弹性学制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自立、自我塑造的学习环境,并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学分制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学年制教学管理体制下,学生工作运行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基层组织比较稳定,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层次相对清楚。但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任课老师、上课时间,确定选修年限,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原有的班级和集体观念。因此,高职辅导员所管理的班级成员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差异性、不稳定性。同时,由于班级职能和凝聚力的降低,高职学生集体意识的淡薄和责任感的降低,学校管理者基层组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约束力严重下降,很难达到有效教育管理目的,从而使得学生工作管理教育体制难以有效运作。
三、新形势下高职辅导员的工作创新
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实现辅导员工作从“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哲学观,“是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以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6]而落实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要不断以“学生为本”,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唯有如此,高职教育管理者“才能把目光清醒地投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努力改变被工作异化的状态,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主体性,并与他人一起共同营建一种和谐共进全面发展的生存状态”。[6]高职辅导员工作理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工作,人文关怀则是其工作的核心。因此,实现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首要的表现是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培养激励学生,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鼓励和帮助学生积极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塑造完善人格。
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辅导员往往习惯于借助思想教育、制度规范、榜样力量来“批量化”管理学生,以“管住”学生为目的。但这种教育管理方式显然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真实图景,割裂了校园和社会、家庭环境的联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性本身就是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接触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7]。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也随之增多。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对社会及生活认识不足,理想主义者和极端主义者均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因此,基于这一实际情况,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高职辅导员就必须积极鼓励和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广泛接触社会生活。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科研活动,缩小社会需要和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3.提升高职辅导员的自我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哲学和教育哲学。
高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育管理者,除了应该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外,还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修养,建立符合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人生哲学和教育哲学体系。在新形势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十分欠缺。作为高职学生的良师益友,辅导员的行为及人格对学生的进步便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兴趣和选择显得十分重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者自身的兴趣是学习的前提,那些合乎社会期待的兴趣会成为有效教育和管理的出发点,而那些不符合社会期待的、目光短浅的、狭隘的或不恰当的兴趣,则反映出该学生获得有效教育和自我提升需要克服的差距。那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常规模式即指导高职辅导员的人生哲学和教育哲学。
4.树立民主管理理念,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民主虽然是一个历史范畴,但是它所强调的平等、权利、义务的统一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中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一方面,现代大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往往要求参与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学生自身权益的方面,当代大学生往往会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也要求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以学生管理的“市场化”发展为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和辅导员放低姿态,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特征等建立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有效的育人方式。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要充分贯彻民主原则,树立民主管理理念,改变被动消极的管理模式,努力实现高职学生的自主管理。所谓“自主管理”是指在学生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8]。高职院校的民主管理理念,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宽松而和谐的民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资源领域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辅导员必须肩负起培养和塑造新型人才的任务,使高职学生同其他大专院校的学生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职辅导员必须立足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创新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张涛.刍议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角色内涵[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2,(4):2-4.
[2]黄美英.高职辅导员工作浅析[J].文学教育,2010,(5):68-69.
[3]严智国.浅议高职辅导员工作[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4-58.
[4]顾明远等.学校学生管理运作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3.
[5]张书明,朱新筱.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困境及其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80-82.
[6]于留成.坚持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27-29.
[7]刘艳琴.新形势下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2).
[8]孙承军.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内涵的探讨[J].丹东师专学报,20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