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效果

2011-12-29李玉娟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如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几点体会。
  一、加强热点教学
  以下是热点专题的来源和分类。
  (一)政治方面
  1.会议类:包括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等重要会议。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温家宝总理在人大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是重要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
  2.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类:主要包括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新疆问题等,如今春藏独势力在国内外频繁活动,在西藏拉萨等地制造打、砸、抢、烧事件等问题;台湾“入联公投”问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等。
  3.外交类:主要指中外主要领导人互访。如胡锦涛总书记今年5月访问日本,“暖春之旅”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4.反腐倡廉案件:近年来,反腐倡廉取得重大突破,如陈良宇腐败案等。
  (二)经济方面
  1.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包括进出口贸易、大型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如2011年是改革开放32周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专题。
  2.节能减排问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一直要高度重视资源环境问题。如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明确规定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3.重大疾病和自然灾害: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疾病和洪水、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每当大灾来临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抗灾的重大胜利。如“5.12”汶川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就是一个热点专题。
  4.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非法经济活动。媒体(如央视“3.15”晚会特别节目)报道的关于制假售假、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案例很多,教学时可选择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5.三农问题: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建设新农村、关注农民工等涉及三农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三)文化方面
  1.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如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等活动,都是很好的专题训练材料。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如教育方面: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两免一补”、师范生免费教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学杂费、课本费等,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科技方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就)、每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等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如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就是热点专题。
  体育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中国运动健儿每年都为国家争得很多荣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世瞩目,当然要作为热点专题训练。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用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二)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指导学生阅读《中学生之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走向世界的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考察烈士陵园、博物馆、武警支队、少教所;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四)要求教师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中学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品课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如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就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就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有的教师便忽视了这一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把握关键点。例如,对我国人口问题的总结,告诉学生: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它不仅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而且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信念教育;人口问题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地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三条总结和升华,将知识、理解和道德信念及情感融为一体,突破了框题界限,体现出专题探究教学的完整性,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内在把握和灵活运用。能否做到这一点,明显反映了一个教师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角色发挥的水平。实践证明,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总结和升华,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是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必然要求。
  四、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