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如何打破英语课堂沉默的研究
2011-12-29李敏杰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开阔视野的过程。 高中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着课堂沉默的现象,学生们只是听老师说,自己不开口说英语,这对学习英语是十分不利的。本文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访谈等多途径的研究,总结出我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沉默现象形成的原因。根据本研究的发现提出了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沉默的对策,以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英语课堂 课堂沉默 形成原因 打破对策
21世纪初开始的高中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那种外语教师单一“演说”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走向一种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说”。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发现,要学生主动对某一话题“说”出自己的观点是非常困难的,许多学生在问题面前缺乏主动性,即使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会主动回答。对于这种情况教师们经常是抱怨,而学生们则是三缄其口,沉默不语,使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
近几年我国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比较关注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形成的因素。这些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失调、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能力的缺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保持沉默的原因。而国外对课堂沉默的研究,较为著名的是B.Amy,M.Tsui所作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的调查,该研究是一项对中学生外语课堂沉默的研究,她发现沉默主要与焦虑有关。另一项是Jackson在用英语讲授商务管理的课堂上进行的研究,他发现教育、社会文化、情感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沉默。这两项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我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从其他角度进一步阐述,旨在多层面找出课堂沉闷的因素,希望能解决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的一些焦虑。
一、课堂沉默的因素
1.“基础不好”造成对英语没有兴趣。
我所执教的高中是双鸭山市的市重点。所招收的学生在全市是7、8、9等。一个班级60人,能学习的也就是20人左右。高一入学成绩最高分600分,而最低分180分。所以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不佳而且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薄弱,导致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讨厌英语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学习都有困难,让他们学英语并说英语更是难上加难。
2.相当多的学生都不喜欢英语老师。
调查中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不喜欢英语课,老师讲得很多,说得太快,听得一知半解,心烦!不像语文,政治甚至是数学那样,最起码能听懂。英语老师每节课都在说天书。还有的学生只喜欢年轻漂亮的老师,对于年龄偏大的老师根本不接受。学生不喜欢英语老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根据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外部输入只能相当于或略高于当前水平,相对于学生“习得语言”的需要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的使用量显然过大,学生“心烦”,这应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我们不能说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完全是由英语教学中教师的“多讲”造成的,但是导致学生出现英语基础薄弱,跟老师在课堂上自己“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必定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老师说太快,学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这就必然导致班级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英语课、不喜欢英语老师。
3.学生缺乏自信。
在调查中,有80.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选择沉默,探究其深层原因是缺乏自信。在课堂上,面对那么多同学,心理紧张,害怕找不到相应的词语,害怕表达不准确,害怕不但得不到老师的关怀和引导,甚至还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戏弄。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面子这一问题在中国或许会显得特别重要。课堂上,学生不仅极力使自己不丢面子,同时也帮助别人避免丢面子。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讨论可能导致自己、同学、老师丢面子,因此在不知自己怎么回答或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他们往往用沉默来保全面子。这样,每个学生都把回答老师问题的责任寄托在别的同学身上。在调查中,63.5%的学生不习惯在课堂上发言,还有38.9%的人不喜欢出风头,不愿惹人注意。顾晓乐曾把中国学生因文化因素而在课堂上沉默的原因总结为五条。一是,中国文化属重语境文化,即认为好多常规性的、听话者应该知道的东西不必说出口。二是,中国文化重“和睦”,认为不同意某人的观点就是与他个人过不去,严重时可能会付出与对方终生不和的代价。三是,中国文化重“集体”,凡事讲究随大流。四是,中国文化强调“顺从”,认为孩子在家应顺从父母,在学校应顺从老师。五是,中国文化很重“面子”。因此说,中国学生的沉默应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4.教师的提问有问题。
调查表明,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沉默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提问方式导致了学生以下的消极反应。一些老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使他们答不上来,只能沉默;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对教学方法不满意,便用沉默来表达“无声的抗议”;学生感觉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为避免出错令教师失望,他们宁可选择沉默;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对问题的考虑不成熟,所以选择沉默。
如学生认为有时老师的提问太难,以至对相关话题内容知道甚少。有时老师的提问又太简单无趣,学生没兴趣回答。语言学习的独特性还在于与学习其他课程相比,学习者更易于受到批评和负面的评价,因为在语言课堂上犯错的机会更多。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是对的,但语言形式或发音可能有错误。如果教师不断地纠错,学生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教师过高的期望会抑制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宁可保持沉默也不愿意冒险让老师失望。老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等待时间,对学生的沉默不容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有压力,害怕回答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像我所在的学校,很多学生不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没有听懂教师的要求和问题。
二、解决课堂沉默的对策
1.加强教师的亲和力,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早在古代,苏格拉底就提出“产婆术”。即助产术,引导学生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对于刚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并不容易,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可以说很多同学英语是零基础,那么对于他们来英语像天书一样。学生本身排斥,教师如果再没耐心,不了解不接触学生,整天一副严肃的面孔,无形中与学生又拉大了距离。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笑容,在教学时多使用些肢体语言,多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2.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1884年提出了对情绪历程的解释,他认为,情绪并非由刺激引起,乃是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即大脑对身丹麦生理学家朗格1885年也提出了同样的解释,称之为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在课堂气氛上下工夫,刺激学生产生要开口说英语的情绪。很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对英语课堂上的氛围不满意。他们认为课堂缺少合作、平等的气氛,使人感到紧张和沉闷。而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多数学生的应对之一为保持沉默,那么少数积极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从学生角度看,教师营造一个博采众长、宽松的英语学习课堂氛围,鼓励所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教师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尽量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气氛。在愉快的环境中,教师的参与会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朋友。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高中生有着爱说、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利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3.教师要提高提问技巧。
教师所选择的提问方式对学生和课堂师生的交流所起到的影响非常重要。所以,教师提问不仅要有启发性,而且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这一内容的能力,使学生想表达的愿望强烈于保持被动沉默的愿望。教师的提问也应该增加趣味性,多设计一些趣味性的话题。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以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愿意开口说。
4.设计好提问的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立即请学生作答,学生因为没有时间多加思考,因仓促导致紧张,无法回答或错误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自信心不足,教师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此提问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提问之后,要预留足够的准备时间,让学生思考之后有条理的作答。教师还可以在一位学生答题之后追加问题,延长等候时间,同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把班级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生的回答,这样,又可以做到师生互动,全面参与教学。那么,在学生回答之前究竟需要多久的等候时间?这个问题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同等重要。等候时间过长或过短都是无益的。一般来说,在问下一个问题、重复前一个问题,或叫另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应至少等待3秒钟,如果是开放性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并对各种可能的回答权衡时,15秒的等待时间是恰当的。
5.英语教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及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高中英语课堂中学生的消极沉默,是对语言学习的消极逃避行为。本文针对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学生沉默原因进行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力求为教师准确解读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提供依据。通过对几种对策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打破沉默,使外语课堂成为外语学习者交流和交际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与其他优质高中和重点高中未必相似。“多学少讲”的课堂模式是否真正适用于其他程度的学生,由于未作尝试还不得而知。当然,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还应通过实践寻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最好的方式方法或载体。但对于有效课堂教学来说,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及自信心的提高,无疑都是十分关键的词汇。相信在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高中,这一课堂模式值得一线教师去思考、去践行。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力争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总结和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同仁们有所贡献。由于所学知识有限,本文只在粗浅的层面解释英语课堂沉默的原因,提出基本的对策建议。到底如何打破高中英语课堂沉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注释:
①教育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08.9.
参考文献:
[1]Corder,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ELT Journal,1967.3.
[2]Jackson.Reticence in second language case discussion:Anxiety and aspirations[J].System,2002.
[3]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4]Tsui,A.B.M.Reticence and Anxiety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K.M.Bailey and D.Nunan(eds.),1996.
[5]Smith C.Stanley.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M].San Francisco:W.H.Freeman & Company,1967.
[6]顾晓乐.中美言辩观之差异对中美语言学习课程的影响[J].中国英语教学,2005,(5).
[7]郝永林.高职高专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8]谢元花.外语课堂学生沉默与教师的教学风格[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01).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级在读教育硕士)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