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趣味导入”

2011-12-29周幔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课堂教学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其注意力,排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其有兴趣学习下去,进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导入新课。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趣味导入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兴趣和情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把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情境中去。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知和新知,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能让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起他们探索的欲望。有的课堂导入还有可能排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因素,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入手,向他们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本堂课内容打下基础。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运用过的情境创设的例子。
  1.利用游戏,快乐导入。
  游戏是学生们喜欢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疑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九年级苏科版教材下册中《概率帮你做估计》一课内容时,引入了掷骰子游戏,问:掷得奇数时男生得一分,掷得偶数时女生得一分,这个游戏公平吗?这样导入使学生兴趣高涨,紧张的情绪得到释放,对增强教学效果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2.故事导入,生动有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刚上课时心理处于紧张、消极的状态,生动新颖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在紧张枯燥的数学课上,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生动形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从而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如教学七年级《从三个方向看》一节内容时,我先讲了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开始本节课教学:有三个盲人遇到一起,评论一头大象,摸到大象鼻子的说是一条绳子,摸到大象腿的说是根柱子,摸到大象身体的说是一堵墙。由此说明看事物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结果是不同的,顺其自然地引出本节内容《从三个方向看》。再如,教学九年级的《抽签方法合理吗》一节内容时,讲个“死里逃生”的故事:一位国王昏庸无道,犯死罪的犯人用抽签的方法决定生死,若抽到“活”字的便认为是上帝的旨意就放了,若抽到“死”字的便杀掉。一位聪明的大臣与昏庸的国王斗智斗勇,将摸到的“死”字吃到肚子里最后死里逃生的故事。在学生学习兴趣正浓时乘胜追击,再采用讨论交流、互动等教学方法,然后解决相关练习,便可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本节课教学内容。
  3.实物导入,切身体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并且能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强化理解和记忆。因此,进行抽象的数学教学时利用实物导入,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肢体感官增强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八年级的《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一节内容时,展示相关实物进行新课导入,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图形,如:蝴蝶、甲虫、树叶……展示实物的同时,让学生根据实物特点总结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及特征,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4.谜语导入,神秘体验。
  在灯谜的大家庭中,有一位外表严肃实际上幽默的成员,它就是以数学词语作为谜底的灯谜,简称“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