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1-12-29吕送军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已成为民族的灵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数学美 发散思维 质疑问难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已成为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全民族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教育,即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主要是后天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而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中学数学教师要为自己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擦亮创新火花、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初中创新教育的核心课题。创新意识不是一种创新能力,而是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创新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思辨就会因缺乏创新的动力而难以转化成创新的成果。因此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充分展示数学美,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喜爱。
数学美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数学美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诱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数学美教学的根本宗旨就是使学生养成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自发倾向,为发展其创造力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数学内容的精美设计,通过规范的板书、精练的语言等来创造审美氛围,还要选择恰当的范例。学生只有理解数学的美,具有审美意识,才会有助于独创性思维的发展。
例如用联想解趣题过程就很美,如图是七个兔子窝组成的,分别住着1、2、3、4、5、6、7只兔子,那么这些窝中总共住着几只兔子?图中有A、B、C三个圆组成,那么每个圆内分别住着的多少只兔子?解:利用加法知识可算得共有(1+2+3+4+5+6+7=28)只兔子。并且A圆内有(1+4+5+7=17)只,B圆内有(2+5+6+7=20)只,C圆内有(3+4+6+7=20)只。
解决这个题目时学生不但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美,而且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联想解决了问题,从中体会了用非常规思路去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了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创新意识的养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与智力比较,创造力受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更大。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与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具有同步性。因此,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首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数学在科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介绍几何图形在建筑中的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彩票、抽签等概率知识都与数学密不可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培养对数学世界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发现充满智慧和创造。其次,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创新精神。介绍伟大的数学家成长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追求真理、勇于挑战的信念。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纠错的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形成独立、冒险和挑战的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前提。
三、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教师在使用教材是要结合学生情况、教学环境、教学情境等情况有所创新。教师为学生创设何种教育环境,能综合反映教师创新方面的能力。而教育实践创新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直接的关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教育创新的前提。教师为学生所创设的教育环境,必须能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否则这种环境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不可持续的,就会发生冲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再创造”的方式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创造开放的课堂,设置疑问,把问题作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像数学家那样,根据亲身体验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在活动交流中,主动发现数学知识。要真正体现自主学习原则,使学生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使教学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索中展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鼓励学生多提问,培养其质疑问难的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也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会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然后分组讨论解答。如:课堂总结时,不但要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而且要问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同时通过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自己主动提问和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和谐友爱的关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提问和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对向“创造学习”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五、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尽量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尤其应该重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但是,旧的数学教学中都是统一的课堂结构模式,即”复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题讲解—巩固练习—总结—布置作业”。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标准,造成学生统一的解答方法、统一的思考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上课时都是按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教学,教案如同剧本,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配合教师的表演,不允许有任何偏离。新课改提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即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备学生、备教材。教师要随时预料学生将要出现的情况,对学生提出的创造性的观点或意见要尽量呵护。一方面,对学生的各种独特见解,甚至不着边际的想法都不应该加以阻挠,让学生充分享有再创造的自由。另一方面,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加强反思,使学生的创造活动逐步由不自觉或无目的的状态,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活动。
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开放题练习是训练连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研究性的题目,提出一些鼓励性的要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表扬学生的独到见解。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的解决方法多样,有的同学用假设法假设50个头全是兔头,则共有脚4×50=200与140只脚不符多出60只脚。原因是鸡当成兔来计算后多算两只脚,所以有60÷2=30(只)鸡。有的学生用图形法来表示鸡和兔的只数,一目了然。(如图)长方形CDF的面积=4×50=200(只)脚,比实际多出长方形GHEF的面积,为200-140=60(只)脚,AB=GH=60÷2=30(只)鸡,BC=AC-AB=50-30=20(只)兔。
还有的学生用方程解决。在这样学习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问题解决过程中讨论各种成功的方法和解题策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这些方法包含各种数学技能,学生在运用过程中可以调动积极性,培养创新意识。
六、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和“再创造”的数学学习。
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数学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重新组合,重新改进或延伸得来的。学生接受知识后必须内化与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并网,才能达到有意义的建构。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重组知识,并应用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地把问题解决引入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事实上许多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是精彩的创造过程。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成果呢?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前提下,细心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把握知识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结合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立,陆明德,王源林主编.师范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6.
[2]杨裕前,董林伟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