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李旭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课堂的核心,同时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能充分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关键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备课 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我就结合个人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的备课要充分、有效
1.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教材和《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时目标的设定,主动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有收获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与知识的属性及学生的状态有关。我们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切实避免对一般学生就教教材,而对优生就脱离教材的现象,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把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数学学习内容,并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2.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从“重视使用”走向“恰当利用”。
计算器与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对数学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计算器可以使学生从烦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另一方面,计算器和计算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课堂的教学容量,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但我们的着重点更应该放在将其作为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手段、工具和方法上。正如《标准》所指出的,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辅助”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灵活、多样
1.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小明家需要划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玻璃,尺寸如下,一条直角边为60cm,另一条直角边条为80cm,斜边长为100cm。来到玻璃店,老板拿出一块长方形玻璃,只量了两个直角边,就把玻璃划好了。小明不明白,你知道为什么吗?但是小明不放心,他又来到第二家店,老板也只量了两个边,但是是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也把玻璃划好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加以判断)。”这样的例子从生活中来,达到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的目的。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给学生以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3.小组之间合作方式的有效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很多课堂上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注意:分工明确、建立机制、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例如,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针对所设计的课堂练习、问题,进行小组PK等活动。
4.老师的语言要幽默、生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
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沟通师生关系、交流感情的纽带。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说话常常能够传递尊重、理解等。善于说话的老师,往往更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因而更容易建立起一种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的机智的语言、亦庄亦谐mPZwDFOHsLuRKfNsb8rG6ItjPAB9AvQIhC/gFFcgifM=的小幽默常常能够给课堂增添活力,能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能化解矛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几分愉悦,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课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反思
1.数学训练,从“熟能生巧”走向“科学训练”。
数学教学中,不是不需要训练,相反,我们认为适当的数学训练是形成并巩固数学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反对超量、过度的训练,过去的“精讲多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数学教学的需要。
所以,课后的数学训练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问题要有针对性、联系性。
课后的训练要充分针对本节课数学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同时,又要与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已经学习的相关数学有一定的联系,突出用数学的意识与方法。
(2)要重视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是指通过不同形式变换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练习。变式练习能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不同的情景变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精确、更深刻。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自我反思,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要有勇气正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应学生的要求,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对提高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优化和改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处理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时多想一想“我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这样干”,重视方式,讲究效果;重视设计,讲究效率;重视内容,讲究效益;积极地参与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郝炳淑.幽默的批评.安徽教育,1998,(21).
[2]董林伟.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建议.中学数学月刊,2007,(6).
[3]王玉军等.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代教育教研,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