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而弥香的《项脊轩志》
2011-12-29朱艳飞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上高中时,学完《赤壁赋》和《项脊轩志》,老师让大家从语言、技巧和思想感情几个方面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最后,让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结果,全班同学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赤壁赋》。在那个年少轻狂的时候,在我们的心目中,《赤壁赋》的语言是那么灵动,思想是那么深邃,而技巧又是那么纯熟,这两篇文章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老师没有硬性纠正我们的观点,只是问了我们一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在座的诸位,有喜欢吃苦瓜的吗?答案,当然又是无一例外地否定。看着我们有点茫然的表情,老师说:《赤壁赋》的美宛若星河,所有的亮点都在眼中;而《项脊轩志》的美,则似苦瓜,是需要用心、用爱、用情去咀嚼的,只有喜欢或者习惯了它的苦,你才能慢慢品味出它的香。
一晃十年已逝,我也从学生变成老师了,现在当我为学生讲解《项脊轩志》时,才稍微体悟当年老师的话。是啊,《项脊轩志》的苦,是生活的苦,生命的苦,没经历过生活的历练和打磨,怎么可能参透呢?为了让学生不再重复我当年的困惑,我把教学心得整理如下。
一、用心,方可于无风景处见风景
仅方丈大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的百年老屋,能有何可观之处?这是“项脊轩”的先天不足,也是当年我们共同的困惑。但是,现在再读,才终于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也才看到了“项脊轩”的可观之处。
用心,才能因地制宜地创造风景。“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尽管没费太多的资财,却一举解决了漏雨和光线的问题,就连环境都大大改善了。古代的君子都是“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这兰桂竹木聚齐,文人的雅兴自然溢于纸外了。
用心,方可享受到自然之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暝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人性的自然之趣。“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则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无间了。“寂寂”一词,就把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平和宁静完全刻画出来了,而“人至不去”则把读书之外的生活情趣生动地描摹出来了。聊聊数词,作者就把自己的身心愉悦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用心,方可以心造境,于无风景处见风景。可以想象,没有月光的晚上,“项脊轩”应该是无甚可观的,但也许正因如此,作者才会特别期待月夜,也才可能用心把月夜之大美摄入魂魄之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借来的月光,借来的风,自己手砌的矮墙,若没有纯净的灵魂,谁能享受到那灵动的月光盛宴呢?
二、用爱,方可让爱情之树常青
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中,找到“爱人”的几率不大,想找到“知己”的可能性更小。但是,从《项脊轩志》最后两段的描述中,我们却分明感觉到了作者对妻子魏孺人的浓浓爱意和深深怀念。很显然,在那些家道中落读书无成的苦闷的日子里,作者需要的不是传统的“无才便是德”的媳妇,而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能够与自己心灵对话的知己。而她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这字字句句,对于还在内心的黑暗中做困兽之斗的归有光来说,何异于久旱之甘霖啊?
上大学之后才明白了“浓情需要淡抒”的道理,也才明白了《项脊轩志》最后两段文字中他对妻子浓得化不开的爱意,也才理解了在《寒花葬志》的区区百言之内,他为何会三次提到魏孺人了。
正是因为爱,妻子死后他才会无心修葺“项脊轩”,也才会“不常居”。看似简单的三个字,其实蕴含了多少的爱和辛酸。外在的原因,自然因为生存的艰难,要为了生计而奔波,但物是人非、天人两隔,因害怕睹物思人而选择逃避的心理,应该更重。再读此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瞬间映入脑海,那深入骨髓的爱和疼痛让我不胜唏嘘。
正是因为爱,文末才会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以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亭亭如盖”真是神来之笔,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不仅更加形象化了,更关键的是可以和上文的“不常居”暗扣起来,它告诉我们尽管形体远离,但是他的心却始终都在。
一棵栽种在心中的枇杷,以心血和爱为养料,经年之后,怎么会不“亭亭如盖”呢?
三、用情,方可让细节充满打动人心的力量
如果说首段写景尾段怀人,我们还能略知其味的话,那么中间几段“乏味”的叙述,则是让年轻而无知的我们“忍无可忍”了。我们只是习惯性地厌倦痛痛,而忽略了在那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作者内心的巨大伤悲和那汩汩而出的血泪。
这一段,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抒写家族的没落之痛。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时,尽管作者没有刻意渲染,但是语言、动作、心理各个方面的描写,无不像刻刀一样把作者的疼痛雕刻在读者的心坎上。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关切和怜爱之情跃然纸上。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精炼到字无可删,却又丰富到让人百感交集。把门关上,把一切纷扰关在门外,好让孙子专心于功名,期望之意何须明说?
“顷之,持一象笏至”——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这一切,怎能不让祖母心急如焚?又怎能不让胸怀大志而又处境艰难的归有光痛苦又绝望呢?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正因为得力于上文动情的细节描写,此时,当作者回忆往事时,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愧疚之情,才会像决堤之洪水汹涌而下,一次次重重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和《赤壁赋》相比,《项脊轩志》少了几分超脱和深邃,但是,在它苦涩的外衣包裹下却有一股奇特的香气。这股香,无法让我们超脱,却可以让我们清醒,它让我们更接近自己,更接近生活的原生态,就像作家陈染描述的一样:生命像水草,需要濡湿,所以,我们总是站在淤泥中。而《项脊轩志》,也许就是作者站在生命的淤泥中用心、用爱、用情,为我们培育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