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交流上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2011-12-29陈名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家庭交流过程中同样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文对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了解和分析家庭交流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学习和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交流中的各种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家庭交流方面取长补短,促进家庭教育的不断完善,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 家庭交流 中西文化 差异
1.引言
中国有一句古训:“礼多人不怪。”在中国人的家里吃饭,明明是一桌子的菜,主人却要对客人说:“今天没什么菜,随便吃吃。”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谦在中国的文化领域中是一种礼貌。然而,西方人对这类“拐弯抹角”方式表达的礼貌觉得难以接受。如果你到一个美国人家里做客,他们会明确地告诉你:“我们为你的到来,准备了这些好吃的东西,希望你会喜欢。”美国人认为,我真诚地邀请你来,当然得让你明白我的诚意所在。美国人讲究直率,在平时的家庭交往中,他们对事情和人都乐于直抒己见,坦白相告。他们认为,各人的意见不同是理所当然,所以人们在交换意见和随便闲聊中,绝不会因他人的意见不同而感到大惊小怪。只要言词不太唐突、尖刻,意义上的争执是无伤大雅的。
家庭交流上的文化差异一向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上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家庭交流过程中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我们承认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鲜明的对比。我们在与西方人交往的时候,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可能会产生分歧和摩擦,弥合这种文化分歧对我们与西方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与西方人更融洽地相处?我认为,首先须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其次要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互相吸收对方文化,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这样就会减少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加以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弥合中西文化的分歧,这对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是非常有益的。
2.个体与群体倾向性
跨文化专家指出,许多文化上的差异源于一个民族对个人主义或集团主义的偏爱。为了让某种文化得以生存,每个人都必须在沟通的天平上放上调节“考虑自己”和“考虑他人”的砝码。“群体主义”强调的是共同利益、遵守习俗、团结合作和互相依赖。“个人主义”是一种对群体和个人区别对待的态度,其中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目标和行为采取“个人负责制”。西方的自我观念往往根植于个体、自由和独立;而东方社会经常被概括为更注重群体,责任性更强,更加相互依赖。在家庭方面表现为,西方倾向于较小的核心家庭,每个孩子都可能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和私人空间。比较而言,中国家庭倾向于保持较大的广泛的家庭网络,并且可能共同生活在比较拥挤的空间里。
在西方,人们是利用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市民社会或社会契约的原理来维护社会和家庭的秩序,而中国的文化中的家庭秩序却是靠“孝”的集团主义原则来维护的。《论语·学而》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可见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它要求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与尊敬。古代关于孝的宗法道德容易造成“向前辈看齐”的家庭机制,迫使子女把父母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这是以孝道维护的家庭专制型关系。但它又是基于自然联系和长期共同生活中产生的子女对父母的信任、依赖、尊敬与感激之情,使东方国家的家庭比西方的家庭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多的天伦之乐。
中国家庭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家庭至上。“家”是人们观念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家庭至上的观念的实质是以家庭为一利益群体,个人利益服从家庭群体的利益,这一心理态势强化了人们的意识。首先是注重整体价值。所有的个体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人消融于整体的关系之中,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其次是强调和谐、平衡,抑制冲突、创异。家庭成员有剪不断的亲情,无论有什么矛盾,关起门来总是一家人,人际关系是“和为贵”。最后重视公私之辩,强调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家庭本位观要求人们在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相冲突时服从家庭利益,形成传统的公私义利观念。
3.有神论背景与人本主义背景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在汝边。”老子亦说:“道不远人。”唐朝时中国文化称雄世界,然而唐人纳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可以说,时至今日,中国的主流文化仍是以道家、儒家和佛家(教)文化的混合物。不知是佛教在中国找到了契合点,还是这唐人找到了迎合佛教的契合点。为什么中国明朝中叶的西方文化在中国没有找到契合点?确实值得研究。再思西方文化,其根基是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者说是上帝的力量,此信仰平衡了西方人的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和平相处。
许多西方人受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传统的影响。这一信仰体系强调人是由上帝所创造的,因而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都是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个人责任。犹太经书及《圣经》都声称规定了像“十诫”或耶稣教义这样对全人类通用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律法。大多数西方人因而往往有一种自然法则和博爱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的责任感。在一个信奉上帝的社会,通常有浓厚的乐善好施思想,以及为那些命运较为不济者行善的愿望。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孔子也许是最早的人本主义者,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和孟子提倡道德观随着关系而变。家庭伦理和家庭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不仅是一个现实的存在,而且是一个决定的要素。在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位、社区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家庭的放大,国家的政治生活也渗入家庭的影响,家庭的地位非常突出,其作用也非常重大,家庭观念是中国人的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各种社会观念的形成无不受到它的影响。中国人的家庭是按照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建构的,父慈子孝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母)子(女)亲情是人生最珍贵的情感之一。这使得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丰富而有乐趣,家人之间,情深意切,诚爱有加,尽享天伦之乐,也使得中国的家庭相对比较稳定。家庭内部,以道德秩序便可有效治理,比如孔子的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兄兄弟弟,即仁、义、礼、信、忠、孝等。在家庭内部从可以成为雷锋。在一个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国度,人们首先关注亲属这一选定的内部圈子,然后才是那些与自己承担共同责任的伙伴。家人或朋友这一圈内人的关系网被看作较大国家的缩影。
4.成就与生活质量
这反映了文化在家庭中经常起作用的另一个层面:追求成就还是生活质量。在我国,初中阶段就开设了十门左右的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老师会布置不少作业,家长和孩子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明显比小学阶段少。相关调查显示,家长把孩子的智力培养放在第一位,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体质锻炼;在注重他人的需求、同情心、社会道德等方面重视不够;家长没有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含义,忽视孩子生活的全面性、丰富性、能动性,容易造成孩子只懂理论而欠缺实践,只擅长按部就班而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出现。
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刻苦学习,进入一所好的大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位成功的人士。这样他们会觉得他们对孩子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一些中学送青少年出国留学,大家主要考虑的是,这么做会让他们更快地在学习英语方面取得成功,以及促进他们的事业发展,激发赚钱的潜力。
西方的家长大都对孩子的学习不施加压力,他们的观点是:喜欢学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成功的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应该是家长舍得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对话,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大多数的西方家长认为在孩子从依靠父母到慢慢独立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去理解他们是谁,让他们学会关心并能够认识自己的主观世界,开始主动地根据社会要求去锻炼自己,并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评价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他们采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对孩子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施加一些家长想要达到的一些想法。
大多数西方家庭往往更注重他们给子女的生活质量。虽然成就的确能给家庭带来自豪感,但他们却倾向于更加关注心理的收益——孩子获得自信,他们的交流能力,或者他们在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及和谐共处方面的满足感。
5.情感关爱与实用关爱
西方社会一般注重情绪、感受的表达和心理健康。尽管西方家庭在家庭内提倡独立,但如去海外工作,他们几乎总是一起前往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合家团聚”感和对言语交流的强烈需要。
在西方,人们很注重语言的交流,他们认为语言是抒发情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美国人虽然在交谈的过程中会用很多的手势,但基本上是为了强调他们说的话。在西方,你说的话是十分重要的。
“哦,孩子,跟我说说,你今天过得pS0YKPs6IEVu3j+6uozSEJ8DM20/foKo96BuPEjW0no=怎么样?”美国的爸爸一般会让孩子跳到他的膝上讲叙一下他一天的悲喜事。如果孩子做鬼脸,父亲直接的反映可能会是:“怎么了,告诉我,有什么不对劲?我们谈谈!”他们进行直接而坦率的交流。
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而且对交谈的具体情况比较敏感。他们更喜欢非语言的交流,许多话尽在不言中。即使家长问孩子:“你今天好吗?”而孩子回答:“好。”家长也会注意到孩子已垂下眼睛的表情而意识到今天过得不好。
大部分亚洲地区是“眼见为实”,而西方则大多是“你说的是真的”。在中国家长无需说出“我爱你”,而是用一顿特殊的饭菜来表明。对那些最亲近的人不用说“谢谢你”、“别客气”等客套话,家庭成员彼此所做的牺牲是不用说的。这在美国家庭却恰恰相反,“谢谢!”“好棒啊!”“你真细心!”等友善的词句被不厌其多地使用。
6.结语
当我们谈论中国孩子去海外留学,或当我们谈论如何与西方人交往时,我们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当中国孩子学习英语时,他们也开始学习并吸收一些西方的方式。不同民族、不同国度间的语言文化不同,这可能带来文化困惑,但更有可能带来的是对不同文化的更进一步的了解。了解家庭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并弥合这种文化分歧,对于我们了解西方人的生活,并和他们融洽相处是很有促进作用的。无论我们如何交流,家庭都为中国孩子的未来打下了基础,从真正意义上说,为未来全球交流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4]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柯云路.情商启蒙[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