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翻译中的背景分析与探讨
2011-12-29胡倩
考试周刊 2011年54期
摘 要: 在古诗词翻译中,背景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译者只有熟悉有关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展现出正确、生动、美丽的意境。反之,如果对有关的背景信息知之甚少,或因为一无所知,那么,他的译文就有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
关键词: 古诗词 翻译 背景信息 意境
翻译难,译诗更难,而把中国古诗词译成英语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历来有许多人主张中国古诗词不可译。当然,更多的人则是认为可译,尤其是本世纪20年代以来,有许多翻译家致力于我国古诗的翻译实践,而且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讨这方面的翻译理论。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提出了我国古诗词翻译中的“意美、音美、形美”的翻译标准,并且特别强调三美中的意美。然而要如何做到传达原诗的意美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程,因为意美的内涵相当丰富,译者只有熟悉有关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展现出正确、生动、美丽的意境。背景涉及的面相当广泛,为了探讨方便,我们不妨将其分为几个方面。
一、作者背景
作者背景主要指古诗词作者的年龄、经历、处境、心情等情况。岑参有一首《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给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初看之下,第二句中的“龙钟”为年老衰弱,因此,不少译者的译文都与“老”字搭界,如:“我老了,眼泪沾湿了袖子。”这对主人公老态龙钟的描写是错误的,其原因是由于译者对作者背景一无所知,天宝八载,岑参远赴西域,他告别长安的妻子,跨马登上漫漫征途,途中恰遇节度使,立马而谈,顿生托其捎家书之念,该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是年,作者仅三十几岁,正值血气方刚,踌躇满志——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这里,“龙钟”非平常用义——年老衰弱,而取罕见义——淋漓沾湿。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他既有思念故园、眷恋家人、想念亲友之柔情,又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情。如译出衰老之意,则增强了消极状态,弱化了积极情绪,使作者描写的意境严重失真。我们必须参照他的背景,译出“沾湿”的含义。一、二句译文如下:I look east for my family far away and beyond;Tears trickling from my eyes and trenching my sleeves to the ground.
译文第二句的意思是,眼泪从我的眼睛里流下来,沾湿了袖子,掉到地上。
二、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是指诗词涉及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传说、神话、典故、历史等。《木兰诗》中有这么几句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以上诗句为间接回答。为了追求情景的“生动、活泼”,有些译者把间接回答改成直接回答。有些译者甚至走得更远,他们为了增添浪漫色彩,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为“告诉我,你是否在想念你的情人?告诉我,你是否在思念你的心上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掉包易人,把含蓄、保守、深沉的东方少女换成了一个坦率、开放、表露的西方姑娘。东方少女对于婚姻问题最为敏感、最为羞怯。她们羞于启齿、羞于言表,她们唯父母之命是从。在我国,自由恋爱还不过几十年的历史。父母怎么可能毫无顾忌地追问女儿是否在想念情人呢?而木兰怎么可能毫无腼腆地回答父母她并不思念心上人呢?译文应如下:
Mother asks what she is thinking of,
And who she is longing for.
She says she is neither thinking of anything,
Nor is longing for anyone.
译文的意思是:母亲问她在想什么,在想谁?她腼腆地说,她什么也不想,谁也不想。
三、地理背景
有些地理名词并非单纯地表示地理概念,它们还具有丰富的含义联想,一个地理名词常有多种译法,我们应揣摩作者的意图,作出相应的选择。那些不知地理背景的译者怎么可能知道这些奥妙曲折呢?他们除了把地理名词直译出来以外,还能有什么其他作为呢?如“长安”这个地理名词,不谙地理背景的译者,千篇一律地将其作为专有名词译出。他们不知长安这词,诗人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请看李白《子夜吴歌》里的几句诗:“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在月明如昼的秋夜,长安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中——千家万户都在为远征边疆的亲人赶制棉衣。“长安”一词应译成the capital(首都),因为当时只有首都才有“万户”人家,译成“首都”强调了边疆的安危与国家与人民的休戚与共的关系。译文如下:
Moonlight is spread all over the capital,
The sound of beating clothes far and near
Is brought by autumn wind which can’t blow all
The longings away for far-off frontier.
再看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里的几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是诗人被排挤出首都长安,漫游金陵所写。诗人站在六朝宫廷的废墟之上,为腐败的唐皇朝忧伤。我们可将“长安”译为imperial court(朝廷)。译文如下:
As floating clouds can veil the bright sun from the eye,
imperial courtnow out of sight saddens my heart.
四、社会背景
社会背景主要指诗词涉及的重大事件,如战争、动乱等。岳飞《满江红》里有这么几句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不谙该诗背景的外国译者不愿如实译出这两句的意思,他们认为这种说法不文明、太野蛮,而笼统地、泛泛地将其译成消灭匈奴人。他们不知当时的社会背景:金兵占领大半宋皇朝国土,他们杀百姓、烧房屋、奸妇女,“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是爱国志士的豪言壮语,表达了他们消灭敌人,收复失土的决心。这是一种夸张。夸张修辞格是可以展现出来的。译文如下:
When hungry,I’d eat enemy’s flesh;
When thirsty,I’d drink their blood.
在古诗词翻译实践中,应对背景问题有所认识,辩证地对待具体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解古诗词翻译中的背景,才能进入诗境,领略诗歌韵味,体会译文的魅力,才能尽最大努力做好古诗词的翻译工作,把我国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完美地奉献给世界。
参考文献:
[1]文姝.诗词英译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3]许渊冲.宋词三百首.湖南出版社,1992.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