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学院层面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1-12-29于凤云张锡娟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本文从二级建制下学院层面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出发,阐述了新形势下对本科生培养实践教学的要求,分析了目前学院层面实践性教学环节管理应对新形势要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管理对策: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完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优化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模块,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关键词: 学院层面 实践教学管理 存在问题 优化对策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60余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2.1万高校毕业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27万人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直至1999年扩招至30万;2009年招生规模首次突破600万,中国的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据《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3.3%。按马丁·特罗的观点,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15%—50%之间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1]。显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所谓精英教育是用来培养社会精英,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而大众化教育的目标定位则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及公民的个人需求,这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教育部2008年10月颁布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明确提出:要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这为当今高校如何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对于二级管理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强化实践教学,确保基础性学科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第二,如何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做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全程有效性质量监控?第三,如何做到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主体的全面系统化的资源管理?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当今高等教育的管理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二级管理建制下的一个学院,承担具体的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现有物理学(含物理教育)、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含物理教育)专业办学时间最长,是一个老专业、传统专业,也是我院的一个特色专业。长期以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所设定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要求及教学管理的模式已经形成一个基本固定范式。为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强调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理工结合为培养目标、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理念,近期我院对四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工作。修订的重点内容是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由原来的15%左右提高到不少于总学分的25%,并强调实践教学的整体设计力度,以增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岗位适应性。
一、新形势下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针对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考虑教学计划修订后大幅增加的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审视我院的实践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高校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这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之一。这一观点误认为理论教学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能保证教学质量,而实践性环节处于次要地位,实践性教学环节就是几门实验课程或实习课程的总和。由于从根本上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因而管理上就对实践教学放任及师资力量培养忽视。认识误区之二,是认为物理学是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因而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按传统的观念就是实验课程。这种观点是对当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观认识不清,对社会需求及本科阶段培养层次的横向分类(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把握不住,最终表现为管理方式和效果的滞后。
2.制度上存在空白。
目前修订的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各类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文件不配套、不规范、不全面,从而形成制度上的空白。如新增的专业实习和部分课程设计无教学大纲,无实习内容的要求。因而会导致教学中随意性极大,严重影响培养质量。这些制度上的空白,急需管理者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地制定文件,使之对具体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操作性强、科学性强的配套监管依据。
3.管理上存在盲点。
有些实践性教学环节,虽然有管理的文件,有规章制度,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盲点。例如,新增实验项目,有投入无检查;专业实习有安排无要求;课程设计有计划无大纲;实验课程无期中检查,等等。有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多个部门介入牵头管理,责任不明。如课外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多部门介入,有时互相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从而形成管理上的盲点。
实践教学不仅包括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教学,而且包括创新性实践教学,这样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同时又具有隐效性和迟效性。在目前的管理中没有具体细化的评估指标,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导致常规的质量监控检查流于形式,没有根据实践教学活动的特点,制定出明确的质量管理标准,反馈信息常常难以得到实施。
4.资源上存在欠缺。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离不开教师。由于认识的误区,长期以来,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师资使用、储备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没有专门的、长期的师资培养方案,没有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任教。有的实践课程由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理论课务繁重,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不强;有的实验课程由实验员或研究生任主讲指导老师,而这些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应用训练,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高校中一支重要的管理队伍,但他们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激励措施,不受重视,待遇低,因而很多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造成这支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也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一个以教授、高级技师、实验师为层次梯队的团队很少,不足以应对四分之一总学分的教学任务。
实验设备的不足及现有设备不能有效利用,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在大众化教育,在学生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地方院校考虑办学成本,使得实验设备的投入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由于师资的缺乏,现有设备没有合理、高效使用,再次造成资源的浪费,使得实践性教学环节从软件、硬件上都形成箍束效应。
二、优化学院实践教学管理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借鉴和吸收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经验,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的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就业竞岗而言,实践教学可能比理论教学更重要。以制定新一轮培养方案为契机,把实践教学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待,加强研究,结合社会、地方对人才的需要,科学设计学科专业课程设计、实习、见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创新项目的申报活动。如全国物理专业大学生说课比赛、省物理实验创新大赛、省电子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技术,提高能力,以实现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完善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运行,使教学得到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实践性教学的特殊性,深入系统地研究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合理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结合新一轮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详实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资金设备保证制度、校外实习基地、毕业设计(论文)及实验室管理等有关制度,同时制定完整、规范的各类实践教学运行操作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和质量检查体系,并严格按照制度来规范实践教学活动,定期检查,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监控与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同时,还要理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弄清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加强各部门之间良好的协调,避免各自为政,或相互牵制,扎扎实实地把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3.优化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不仅要擅长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熟练指导生产实践和实习操作。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管理专业知识,勇于改革创新,善于与师生沟通。因此,实践教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
学院在引进人才时,首先要适当引进同时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教师,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对青年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实行校内、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要确定指导教师,帮助青年教师在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熟悉本专业的实践环节。青年教师要在校内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环节的准备、指导、考核全过程。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企业挂职锻炼,在实习基地或企业的工程师的指导下,亲身参加技术性生产劳动,学习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使青年教师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学院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物理实验室中都有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2]。他们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在实验室建设中c065dd1a180ee87f021ece5a43b7c830ba69bf47795465d8733b7c059478a611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目前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非常薄弱,与当前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要求极不相配。因此,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水平高的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使之形成一个由教授、高级实验师和实验技师组成的师资梯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部门对现有的实验技术人员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职称地位和待遇问题,使他们安心工作。
4.构建模块,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将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定位于“服务”[3],要求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二级管理建制下的学院管理层面,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更要注重“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服务方向。我院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方案上课程的性质大体可分为三个模块。一是由专业基础课程内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所构成的,称为基础性实践教学模块;二是由专业课程设计等所构成的,称为综合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模块;三是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毕业设计及初步进入专业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称为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块。针对这三种模块,其管理方式和模式也应有所区别。
对于基础性实践教学模块,必须采用全程质量监控。通过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教师、学生座谈会,检查了解实践教学的进度、大纲执行情况,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对督导工作定期进行检查,把督导对实践教学的监督投入作为考核督导工作的重要指标,使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全程质量监控。让学生在规范的质量监控系统中,享受教育消费者应该享受的教育服务。
对于创新性实践教学模块,应当采用目标质量监控。根据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及全国、省、校所设定的各类评比竞赛等划分出各项指标,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认真负责地投入到各类评比竞赛活动中,让学生参与评比竞赛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和创作中,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环模块,要采用内外质量监控。内是指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要有设计课题、设计要求、设计方案、设计进度和设计成果。每一个步骤和过程都要有可督查的措施,使各环节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外是指专业实习(下工厂)、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质量监控。实习、实践活动应该在计划要求的框架下,以企业、厂方为主安排实习、实践内容,其质量监控以企业和厂方的一切规章制度、管理模式执行,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学习新知,外延理论,拓展能力。
总之,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二级建制下的学院层面实践教学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的需要,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在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学分的情况下,结合教学计划的需要,根据不同的性质实践教学课程,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优化教学资源,以此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2]段家忯等.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004,Vol.23.,(3):42-45.
[3]叶汉侠等.建立ISO9000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Vol.25,(10):13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