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2011-12-29佘小龙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而且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课前以情引领、课中以情激学、课后以情导行三方面关注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教学 课前预习 课中教学 课后引导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富于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主要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引导三个环节中加强情感投入。
一、课前以情引领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预习必不可少。学生预习好课文,是教师上好课,学生学好课的重要保证。可是一些学生不注重预习新课,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思品课较为抽象、枯燥,一些学生觉得毫无趣味;二是一些学生认为思品课就是一门“老师讲,学生听”的课程,没有必要事先预习;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可供利用的时间太少了。这些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不浓。那么,教师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自觉预习新课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投入应始于此。在课前,教师如何注入情感来激发学生投入到新课的预习中来呢?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
1.纸上留情,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我经常会给学生写一封简短的公开信,并将信张贴在学习宣传栏里。我将对新课的预习要求、需要探究的问题和鼓励、期待的话语写在信中,并要求每个学生预习之后把点滴感受、体会表达出来,表达的方式不限,写几句话、作几句顺口溜、画一张漫画等都可以。中学生喜欢新异刺激,这种方法既新颖又可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无疑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信箱诱情,学潮一浪更比一浪高。
针对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热情,我在班级里设了班级信箱,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将自己弄懂的法律知识或国情知识写下来,然后投到信箱中。我从中评选出优胜者,聘请他们为课堂活动中的“小小法律顾问”、“国情小观察员”。同学们总是踊跃投稿。采取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为新课的落实开了一个好头。
二、课中以情激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以情激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除了利用课本上现有的情景外,还应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挖掘素材,创设典型的情境。在课堂上,以饱满的情绪、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来敲开学生心灵的大门,把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内心稳定的思想品质。
1.创景激情,学生愿学又乐学。
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典型情境,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每堂课开始导入时,我一般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时政热点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个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自编自演小品等活动,并辅以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这些教学方法,师生活动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教得不累,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明显。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环节。其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灵活多变,有活动情境法、故事情境法、演示情境法、诗歌名言法、榜样示范法、问题情境法等。根据学生的现状,适当地将问题细化、情感化,让学生有话说,愿意说,学生情趣盎然、兴趣倍增,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舞台。
2.语言含情,以情激趣强实效。
在课堂上,教师应投入热情,在注意理论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用富有情感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讲解,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品课的浓厚的兴趣。导课时要有新意、有气氛、有深度。课中要运用富于美感的语言诱导学生明白事理,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本中的基本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课堂结束语中,也可以运用情感教学,在总结全文时,对知识情感的升华,亦能掀起教学活动的高潮。语调轻重缓急要运用得当,或高昂热烈,或低沉凝重,或短促急迫,或悠长婉转,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教师的语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可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配上内在的气质、外表风度和幽默风趣的教学,都会树立使学生心悦诚服,又可亲可敬的师表形象,亦会教育和影响学生。
三、课后以情导行
要使学生知行统一,上好一堂思品课还不够。学生课堂形成的良好品质,要让其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教师在课外加以引导,竭力以情感导之以行。
1.温情指导,活动中让学生明理践行。
思品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觉悟,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到实际中去。这样通过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我在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如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课后,我就布置学生回家给爸爸妈妈上同一堂法律课。学生回校后,我又及时组织他们交流,并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总结。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还能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天地。针对教学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览及社会调查等。教师应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温情的指导,为学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及时鼓励,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情感投资,真情打动学生,促其知行转化。
在课外,情感教育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师生建立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则容易帮助学生完成知行转化。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班级,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在为他们处理纠纷时,帮助他们树立维权意识;在他们消费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我发现,我的话学生非常信服。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在思品课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只有把教育和情感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情换情,以情激情,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才能真正落实思品课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论情感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