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解题创新能力
2011-12-29戴振湖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鼓励动手实践活动;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数学思维体操;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高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 教学思维 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重视内化过程和内化机制的研究,强调把外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素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把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数学思维体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顺逆向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讨论,从而对数学基本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发展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一、根据学生个性特征,鼓励动手实践活动。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应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现在的初中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凡事多由家长包办代替,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发挥个性特长,自行设计、亲手制作教具等,就愈加显得必要与重要。让他们在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将直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当学习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位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成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一来,他们不但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而且锻炼了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制作教具,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的课堂活动,因为有实物在手,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对它们的特征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夯实了数学基础知识,又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依据学生个性特点,展开数学思维体操。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采取小步子、多训练的方式进行;通过课外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体操呢?数学思维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主要可从四个切入点进行。如分析与综合思维训练。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解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如解求值题:已知(a+b-5)+(a-b+7)=0,求(a-b)+(a+b)的值.我们将这个问题分为两个部分:①(a+b-5)+(a-b+7)=0,②(a-b)+(a+b).经过分析后可发现由①得:a+b=5;a-b=-7;由②得:(a-b)+(a+b)=(a+b)(a-b)+(a+b).综合①、②运用整体代入法即可求解,这就是分析与综合的运用。归纳与演绎思维训练。归纳是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几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学生的数学思维便得到了磨砺与发展。类比与联想思维是初中生必须具有的重要思维。类比即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之间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迁移以散,推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等,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
三、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提高问题解决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为各种个性的学生,提供有利于特长发挥的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教学环境,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个性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大胆地想象。学生具有对学习内容、方式自主选择的自由,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与关键。教师只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个性情感反应,学生就会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敢于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锻塑的学生个性,对其数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帮助他们建立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学园地开辟“请你攻擂”、“一题多解”等栏目,探讨不同解法,展现独特思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相似性,进行分组活动,又保留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构成了数学学习的整体,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的施展与张扬,促使他们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的因人施教,使他们的优点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