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议国事的北京人
2011-12-29曾樾
北京纪事 2011年9期
差点向售货员汇报工作
过去的北京人大多喜爱读书、看报、听广播,有的人走路、骑自行车,口袋里还要揣上个半导体。现在时代进步了,科技发达了,又加上了看电视、上互联网,于是北京人就更成了消息灵通人士。在所有的报道、文章、节目中,要说最受北京人关注的,还得是时事新闻。拿电视说吧,从早间新闻到午间新闻,再到晚间新闻,不少人是回回不落,哪怕是重播的新闻也要看。喜欢看报纸的,每天早早就去报亭买报,既遛了早,又买了报,有的连早上吃的烧饼油条也都捎回来了,可谓一举三得。喜欢看晚报的,下午早早就守在报摊上,有时报还没来,报摊前已经围满了人,好像都要抢着看头一份似的。现在北京的晚报越卖越早,有时甚至下午两三点多就摆出来了,不知和这种购买热情有无关联?
所以,北京人聊天一般都有共同语言,常常是这位刚一张嘴,那位立刻就能接上茬儿,以示在消息灵通上不落伍。比如说,两个街坊在楼前碰上了,那位说:“知道吗?昨天下午三环路上出车祸了。”另一位马上就接上了,“是啊,被撞的那个外地小伙子在三环上翻栏杆,不是等着找死吗?”“谁说不是呀,就为抄个近,把命搭上了,多不值得呀!”因为都知道事情的起因过程,所以两个人就可以直接进入议论或感慨了。但如果那位听完后没能马上接上话题,前边那位就该说了,“哟,你怎么不知道啊?你昨天晚上没看北京新闻啊?播了录像了,撞得可惨了。”
再比如,两人一见面,一位问:“知道吗,昨天汽油又涨价了?”被问的那位答道:“不就是每升又涨了五毛钱吗?我关心它干什么?我家又没买汽车,涨不涨的和我有什么关系。”嘴里说着不关心、没关系,可是连一升涨几毛钱都清楚。这就是北京人,眼里似乎对什么看得都挺淡,有的还摆出一副与己无关的架势,但骨子里却没他不关心的。
所以,许多在北京住过的外地人,或和北京人接触过的外地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北京人都很关心时事,特别是政治时事。一个个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懂的架势,人人都像是相当级别的领导,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引经据典、高屋建瓴。有人对此种现象进行过分析,结论是:北京人长年生活在天子脚下,自然就养成了关心政治的习惯。这话像是赞扬,又像是挖苦,就看您怎么去理解了。
我有一位朋友,在西北的某个省里做官,一次他来北京出差,聊天时说起北京人。他说前几天去商场买东西,和售货员聊起了天,那个售货员听说他是从西北来的,便问他:“那里的老百姓现在生活怎么样?社会状况好不好?”这位朋友说:“当时我感到很惊讶,觉得他不像售货员,倒像是一位中央领导,我差一点儿向他汇报工作。”
“贴上‘莫谈国事’,我这买卖就别做了”
其实,这样的事在北京人看来,一点也不新鲜,北京人的这种身在北京、心系全国,甚至是放眼世界的豪情与气魄还真不是现学的、假装的,那是与生俱来的,是从被称作“老北京”的父辈的基因里继承过来的。这种基因代代相传,不管你的身份和职业,也不论高低贵贱,但凡是北京人,都能有出色的继承和表现。
举一个我碰到的例子。那年全国召开人大会,赶上政府换届,我在小区里亲耳听见一个每天在楼群里捡废纸的驼背老太太对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头说:“知道不,这些天人大开会呢?”老头头也不抬地说:“知道啊,怎么了?”“不知道这次谁能当总理?”老头说:“谁能当总理?过几天就闭幕了,到时候就知道了。”捡废纸的老太太和修车老头都耳聋,说话声大,旁边路过的不少人都听见了他们的对话,但谁也没觉出有什么新奇,甚至连多看他们一眼的都没有。因为在北京人看来,讨论政治大事、国家大事是每个北京人的权利,不管你是领导还是群众,更不管你是大款还是捡破烂的,在这个问题上人人平等,都有参与权和议论权。
有这样一个人人皆知的当代民谚,“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钱少,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意思是说北京的官多,官职高的人也多。但细想一下,这其中也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北京人的做派也在无形中发生着某种“震慑”的作用,因为北京的老百姓讲起话来个个都离不开时事政治与国家大事,再加上一套套的大道理,俨然一副政治家的派头、大领导的口吻,自然也会令那些外地来的领导觉得自己在北京城里大不起来了。
易中天曾在他的《读城记》一书里这样评价北京人,“北京人是个个都很牛皮,也许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式工作,一日三餐不过棒子面窝窝头,但只要一开口,就一定是国家大事世界风云,而且话里面绝没有窝窝头味儿。”这话说得挺形象、按时下的话说就是对北京人的描画挺给力。当然,眼下靠吃窝窝头填饱肚子的北京人早就绝迹了,即使是当年那些吃过窝头的,现在也许早就连下饭馆都嫌腻了。但不管吃窝头也好,下馆子也好,北京人的老传统却一点都没变,只要一张嘴,话题还是一如既往地离不开国内国际那些事。
前几天,有位朋友请我去东直门内的一家小店吃羊蝎子,一张桌子6个人,从下午6点一直吃到晚上11点,就着一锅羊蝎子、两盘羊肉片、一盘花生米、一盘拍黄瓜,外带一瓶二锅头,边吃边说,愣把全世界的事捋了个遍。记得其中议论最激烈的是阿以之战、朝鲜半岛问题、我国南海领海争端、穆巴拉克下台和美国的国债问题,其中还穿插有当年印尼排华事件、中越自卫反击战等历史回顾,一直聊到饭馆都没人了,诸位还没有一点撤的意思。开饭馆的那个小老板也不好意思催,垂着手站在一旁等。我对小老板开玩笑说:“你下次最好在墙上贴上一张条,上面写‘莫谈国事’,省得这帮人在这里胡侃,耽误你睡觉。”小老板回答说:“那可不行,到我们这吃饭的主儿都爱谈点国家大事,贴上条,我这买卖就别做了。”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