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入红色门槛的《中国文学史》

2011-12-29元尚

北京纪事 2011年9期

  尽人皆知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迄今已有53年历史。这套文学史从1958年诞生至今,一共出现了四个版本和一个“大纲”。五十几年来,《中国文学史》一直居于我国高等学校教科书的主流地位,也为一般读书人所喜爱,几乎就是中国文学史的代名词。一提起中国文学史,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它所确立的中国文学史叙述框架,也为以前的和现行的文学史著作所效法。
  
  “脚踩两只船”的藏品
  《中国文学史》与其他同类书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一只脚跨在红色收藏的门槛里,另一只脚却在当代文献收藏的门槛中。像这样的脚踩两只船的藏品实不多见。这里只说红色的部分。红色对于藏书来说,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简单说,一个是书的内容,主要以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主。一个就是图书本身的颜色特征,以红色为主要或包含了红色要素。符合这两方面要求的红色图书,目前也不多见。这套《中国文学史》两个方面都能满足。
  我收藏的这套1958年版《中国文学史》分上下册,为1958年9月初版,第一次印刷。封皮由于年代久远呈暗红色,封面的最上端是黑字书名。当是一套名副其实的红色藏书。书,就是它所在的那个年代的一种标志。这套奇特的《中国文学史》,不看别的,就看这个封皮,你立马就能知道它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图书。书为集体编著,署名“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55级集体编著”。全书700页,77.3万字,可算得上是一部巨著了。此书为繁简体字混排,横排版式,整料封皮。当时的定价为3.30元。
  这套书是“非典”那年的三月初一我在潘家园见到的,当时很喜欢,问了问价,摊主说20元,少一分不卖。等过了一个多星期,到了四月底,一下子闹起了“非典”,这个摊的摊主没来。这期间我是一次没落过空,每到周六日就去看看。一直到五月底,摊主来了,还好,这书还在。一问价,答曰:“10块。”我这个高兴,赶紧付了钱,把书抱回了家。
  打开书,扉页上一行十分鲜艳的红色文字跃入眼帘,“献给亲爱的党和伟大的祖国”,落款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55级集体编著”,时间是“1958年国庆节于北京”。这是一套“国庆”献礼书,在十七年版书(我把1949年10月以后到1966年“文革”前出版的书称为“十七年版书”)中算是一套很有特色的书。书的内封页和版权页上的文字都是以红字印刷。这套书和其他的那些被人们称为“红色图书”的书比起来,真可以说是名副其实了。用“红透了”来形容它一点都不过分。
  
  “跃进”出版的图书
  所谓“专门化”是前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一般称之为专才教育。其基本特点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连,对教育实行高度统一集中的计划管理”。
  1955年时北京大学的情况,褚斌杰在《文史楼的记忆》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在文史楼会议室几次召开了讨论会,除本教研室的人外,杨晦先生、钱学熙先生等文学理论教研室的先生,以及北大文学研究所(当时在哲学楼)许多学界前辈如钱锺书、俞平伯、蔡仪等同志也均来参加。基本上都作到了各述所见,自由讨论。50年代中期以后,‘左’的倾向日趋发展,‘讨论’变成了口诛笔伐的批判,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完全消失了。”
  口诛笔伐的味道,在这部书的前言中可以体会出来。这书是由当时的三年级学生所做,学校已经开始放暑假。“7月31日,我校党委发出了科学进军的号召”。于是连一些买了火车票准备回家的同学,都退了火车票,投入到了这场学术斗争。这些年轻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9月5日”,把一部70余万字的中国文学史写了出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跃进”的速度。不仅如此,出书的速度也是“跃进”的,只用了24天就把书给出来了,这种速度就是今天专门“编书”的“书商们”也是望尘莫及的。为什么做得那么快?后记里说出xc+0jAFvQboiu3tfaFXz9hnt0fzEm0wa2JS5naOKhok=来了,“1956年高教部委托一些专家编文学史,给他们助手,给他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可是,整整两年过去了,文学史却杳无影踪。(该书第700页)”前言中对于这些专家的迟延说:“直到‘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全民大跃进的今天,他们的行动也远远跟不上时代。(该书第1〜2页)”
  这套书出版后,在当时影响很大,后来人们所熟悉的游国恩等人编的四册本的《中国文学史》,就是在它的基础上诞生的。
  
  现代思想变迁的系列证明
  1959年又出了修订本,其中“大批判”的味道,从形式上看是少多了,没有直截了当的口诛笔伐,前言中许多过激的批评文字也没有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这个修订中嗅出其时代的味道来。与此前的1958年本不同的是,好像人们为了使这个修订少出一些“小儿科级的问题”,请了一些专家来把关。据前言中说,知名专家中有郭沫若、周扬、邵荃麟、何其芳等人,对该书修订提过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而参加编写工作的专家有六位,他们是:游国恩、林庚、吴组缃、冯钟芸、季镇淮、陈贻焮。参加编写的同学有77位。专家们的分工,对于修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提升这套书成为进入权威版本的关键。游国恩主审先秦、两汉;林庚主审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文学的一部分;吴组缃主审宋元明清小说、戏曲之一部分;季镇淮主审近代及先秦、两汉文学一部分;冯钟芸、陈贻焮主审近代部分,并审阅了全书。整书的修订工作还得到了当时系主任杨晦和系副主任张仲纯的指导。
  到了60年代蓝皮本,“大批判”的味道几乎没有了,前言中明确地承认这个版本是继承了那个红皮本。和前边的情况最大的不同是,这个版本有了作者署名,他们是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等人的名字。这是一个能让人看得见的最大进步。
  从一篇文章中我才知道就连费振刚先生自己也没能收藏一套这样的1958年红皮本《中国文学史》。
  也许人们已经不用再去寻找它的起源,也许人们只把它看作是一部教科书,也许人们还会把它看作是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知识系统。然而如果不是我有幸收藏了它的几个版本,如果不是我有那么一点闲工夫把它们全都找出来,放在书桌上,我也许发现不了它原来也是红色藏书中的一部难得之作。这几个版本放在一起,原来是那么有意思,那么容易让人联想。它构成了一个现代思想变迁的系列证明,原来红色思想也是需要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发展的。书无言,可是书却默默地突显着历史,突显着历史过程和我们对于这个过程的重新认知。
  
  这套《中国文学史》的几个典型版本,按图书封皮的颜色和年代来划分。1958年9月第一个版本面世,封皮暗红色,就叫它58年红皮本。1959年9月该书出版第二个版本,封皮为白底浅黄色云文图案,可以叫做59年白皮本。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出版的第三个版本,封皮为蓝色,可以叫做60年代蓝皮本。这几个版本都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们在谈论这部《中国文学史》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忽略了作为此书之源的1958年那个红皮本,正是它使得这部“献给亲爱的党和伟大的祖国”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跨入了红色收藏的门槛。从版本的意义上说叫做祖本。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