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前后的北京

2011-12-29孙书文

北京纪事 2011年12期


  20世纪的旧中国,风雨如磐,惊雷滚滚。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那一代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与历史使命感。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终于一举成功。貌似强大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辛亥年前后,北京附近的滦州起义、通州起义所采取的革命行动,旨在配合南方的革命形势,威胁着北京封建王朝中心的根基。在北京的革命党人组织了一系列的暗杀和起义暴动,直捣清政府的心脏。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为北京又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革命史。
  
  吴樾刺杀五大臣
  吴樾家境清贫,年岁稍长后,进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读书。后来传播反清革命思想,与革命志士交往,走上革命道路。
  1905年7月16日,清廷宣布立宪新政重要措施,派辅国公载泽、兵部侍郎徐世昌、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革命党人认为,清廷行此事是欺骗民意。吴樾“绝不甘为拜服异种非驴非马的立宪国民”,组织了“北方暗杀团”,于是写下绝命书,潜入北京,欲暗杀五大臣。
  9月24日一早,吴樾怀揣炸弹来到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他扮成官员随从,混在人群中进入车站,准备实施刺杀行动。他进入五大臣所在的包厢,借火车开动之际引爆身上的炸药,五大臣中的绍英伤了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亲贵大臣载泽在慌乱躲藏中擦破了头皮。吴樾当场牺牲。刺杀事件之后,京师全城戒严,五大臣逃回府邸,慈禧也惶惶不安,一度躲进地下密窖。
  吴樾这次英雄壮举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刺杀事件大振志士之气,声闻全国。吴樾以一死唤醒千万人的理想很快得以实现。接下来的几年,各地针对清政府的暗杀活动和武装起义不断涌现。
  
  刺杀摄政王
  汪精卫早年与许多革命人士一样,痛感于“国势日危”的现实,参与创建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理论宣传家。1909年他看到革命总遭失败,并担心清政府立宪成功后还是满人掌权,遂产生了到北京暗杀掌握实权的摄政王的想法。
  入京后,他与黄复生在北京以开设照相馆作幌子。他们买通宫中的一个太监,在秘密侦查摄政王载沣的行踪后,于1910年4月2日深夜,黄复生、喻培伦在摄政王上朝进宫的必经之路地安门外鸦儿胡同附近,什刹海的银锭桥下埋设炸弹。不料,汪精卫与那太监密商时,被另一太监听到,到摄政王府告发。清兵直扑汪精卫的照相馆,将汪精卫、黄复生逮捕。
  当时,清朝政府也不想让汪、黄的行动激起更大的革命风暴,被革命党人用以凝聚民心。于是,载沣最终对汪精卫给予政治犯的优待。
  刺杀行动虽无果而终,但是它令敌人胆丧,鼓起了同志意气。
  
  中央革命
  1910年,一些革命党人想在北京这一满汉亲贵栖息之地,通过搞“中央革命”,陆续来到北京。他们利用不同职业作掩护,从事暗杀活动。1911年春,田桐、竟定成等人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和《国光日报》,并利用报社作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联络据点。在此,他们组织成立了同盟会北京分会,并多次筹划各种革命行动,但都没成行。
  从历史看来,革命党人在北京的暗杀行为,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样,武昌起义前后,北京周围的几次武装暴动对整个革命运动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滦州起义
  在日本加入兴中会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倾向革命的第二十镇统治张绍曾以及同盟会会员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时称“士官三杰”。
  1911年,清新军决定在直隶进行演习。“士官三杰”决定在演习之时,以实弹攻击西军,组成“燕晋联军”,欲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取首都。并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同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清廷上下惊慌失措,并调集各部南下武汉镇压起义。东路军成功截留运往南方前线的军火后实施“兵谏”。不久,吴禄贞被袁世凯杀害,张绍曾被调离。
  但是,二十镇中之革命党人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军官受同盟会指示,为了响应和配合武昌等地的革命,同年12月31日,发动了著名的反清滦州起义。第二年1月3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宣布“本政府设于北京,暂时设在滦州”。随后,起义军乘火车西进直捣朝廷,到达雷庄时遭到袁世凯的重兵镇压。施从云、王金铭等大批起义军被杀。革命起义失败。
  
  通州起义
  早在滦州起义之前,北方革命协会和以通州张家湾王治增为首的一批革命志士由于不满清政府统治,早就秘密在通州、宁河、丰润一带串联革命志士,成立铁血会,并与滦州王金铭、施从云等取得联系。当他们得知滦州成立军政府并宣布独立之后,立即决定与保定等地的革命志士联合响应,共图大事,并定于l912年1月18日起义。起义指挥部就设在张家湾王治增家中。
  起义军计划分三路进攻北京,一路由300人组成敢死队向朝阳门进发;二路起义部队直取永定门;三路进攻西直门;进入城内会师后再进攻紫禁城。
  l月15日,起义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清军得知,王治增、蔡德辰、王丕承、张雅堂等七名革命党人被捕遇害了。
  这两次离朝廷近在咫尺的武装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整个革命运动起到了推动和促成的作用。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因滦州迫近京津,大大动摇了清朝军心,却大长了革命军士气”。“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起义之后,使清廷深知其大势已去,恐惧日深,终于在一个月之后土崩瓦解,结束了清朝200多年的封建统治。
  民国成立以后,北京人民盼望共和的来临。面对滦州和通州两次起义的失败,革命党人在北京采取了更为激烈的行动来对付垂死挣扎的清王朝。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为人无信阴险,是真正走向共和的最大障碍,必须早日铲除。满人良弼是宗社党的核心人物。他坚决反对清帝退位,是顽固守旧的人,成了革命党的死对头。京津同盟会决定同样要除掉良弼。
  
  刺杀袁世凯
  袁世凯的府邸在东单牌楼北边的一座西式洋楼里,他每次上朝总是坐着双辕马车经过东华门丁字街拐角处。潜伏在北京城内的同盟会会员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等人策划投掷炸弹狙击袁世凯。他们分成四组在金鱼胡同街口的酒馆楼上埋伏着。第一组隐匿在三义茶叶店楼上;第二组在详宜坊酒楼伪装饮酒;第三组在东安市场前徘徊;第四组乘马车,往返在东华门、王府井大街之间。各组准备在预定地点同时向袁世凯投炸弹。
  1912年1月16日,等到袁世凯的马车正好在楼下经过的时候,革命党人从楼上投下炸弹。炸弹爆炸,袁世凯虽然没被炸伤,但是卫队长被炸死,官员们被吓破了胆。大批军警赶到出事地点,当场捕获了十余名革命党人。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遭军法处严刑拷问,为保护同志,英勇不屈,终被杀害。
  
  刺杀良弼
  毕业于成都武备学堂的彭家珍,后赴日本考察军事,渐萌革命之志。京津同盟会派彭家珍秘密入京刺杀良弼。
  1912年 1月26日晚,彭家珍化装成清军军官,炸弹藏在外套里,腰间插手枪,乘马车直奔西四牌楼附近的大红罗厂良弼住宅,正遇良弼外出归来。彭家珍便将事先准备好的崇恭名片送上时,连续扔出两颗炸弹,巨声如惊雷破柱,台阶被炸裂,彭头部被弹片击中,当场牺牲。良弼左腿肉飞骨断,血流遍体,几天后因伤重不治而死。
  革命党人在北京刺杀袁世凯和良弼的行动后,对顽固派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京满族权贵惶恐不安,闻风丧胆,纷纷逃离北京,宗社党顿时土崩瓦解,促使清廷迅速退位。就在彭家珍烈士牺牲后的第17天,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后,在北京传承辛亥革命时期留下的宝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在弘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
  
  北京人民的纪念
  1.万牲园为刺杀良弼和袁世凯的“彭、杨、黄、张”四烈士建立墓地。1912年8月,彭家珍、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四位烈士在西郊农事试验场,俗称万牲园(今动物园)的荟芳轩南侧,用艾叶青石修建墓地。杨、黄、张三烈士原葬北京北面荒郊,墓地建成后将迁入。孙中山先生亲自参加了迁葬仪式,向为辛亥革命献身的四烈士表示哀悼。墓正中立约8米高的纪念碑,碑身为白色花岗岩。底座、碑座为卧式矩形青石。碑上镌刻“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底座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级台阶通向纪念碑。四烈士的棺柩分别安葬于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记录烈士事迹,并有中国国民党党徽装饰。在墓地建成之前,彭家珍的遗体已由其亲属运回原籍安葬,墓地建成后入葬的是他的衣冠。
  1929年,北平市政府令工务局为彭家珍烈士修墓、建堂、铸像,曾选址北海万佛楼改建彭家珍烈士纪念堂。1935年,北平市工务局拨款重修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和碑。
  1990年8月市园林局在四烈士墓遗址处建立了“四烈士墓纪念遗址”石碑,当时的纪念碑现藏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
  2.中央公园为王金铭、施从云烈士建铜像。1924年10月,参加过当年滦州起义的官兵为追崇革命先烈,由冯玉祥发起,鹿钟麟主办,为滦州起义首领、辛亥革命烈士、大都督王金铭,总司令施从云塑铸了两尊全身戎装铜像,分别安放在北平中央公园社稷坛拜殿(今北京中山堂)南之东、西两侧前松柏丛中,一东一西相对而立。东侧,面向西左手扶刀,右手叉腰者为施从云;西侧,面东左手持望远镜,右手握镜带者为王金铭。铜像基石上嵌有镌刻滦州起义始末及诸烈士殉难经过。1926年4月,直奉军阀重新勾结,国民军撤出北京,当年杀害王、施二烈士的王怀庆调任京畿卫戍司令,在中央公园见王、施铜像巍然屹立,遂唆使警察立即拆除。执行这一任务的警察为正义所感,暗将铜像完整地埋于北坛门外东侧柏树林地下,所剩基石及围栏石地,放置后河柏林中,用作游人休息的桌、凳。1928年北伐军进入北京后,冯玉祥等又令将铜像挖出,复立于中央公园内“公理战胜坊”以北迎面处,两像面南并立,王金铭像在左,施从云像在右,在铜像基石上镌刻着由冯玉祥敬述、何其巩敬书的烈士事略铭文。复立铜像费用,由北平市财政局拨款,工务局组织施工。1945年春,侵华日军搜集铜铁制品时,将二烈士铜像拆走,后在铜像基座上设置太湖石。1946年1月公园曾派人去天津寻找,没有下落。
  3.白塔山修建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先烈纪念园。1936年,在滦州起义劫后余生的冯玉祥将军,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殉难的烈士,准备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西以北15公里的温泉镇显龙山(俗称白塔山)上,建立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先烈纪念园。10月,北平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组织辛亥滦州起义纪念园建设筹备会准备案的训令。
  该纪念园于11月建成。园区内青松翠柏环抱,纪念园坐北朝南,上下分为3层。第一层是DrdybfEuJ5TydIQX3aqGUXxEqdg17V364AIw+SYyEwk=大门和纪念碑。大门由花岗石雕饰,上面镌刻着冯玉祥将军题写的楹联。正面是:“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背面是:“尺水尺山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横批是:“努力革命”。进入大门后是一座石碑,碑上是由冯玉祥用隶书刻着的14个大字:“辛亥革命滦州起义诸先烈纪念碑”。绕过石碑,沿着青松掩映的石板小路向山上走,半途中有一块平台,上面有座3米多高的六方形体汉白玉衣冠冢,这是纪念园的第二层。衣冠冢刻写着烈士姓名和追赠的将军职衔。背面是有关起义经过的铭文,写得慷慨激烈,动人心魄。在衣冠冢后面,有一块5米多高陡峭的石壁。石壁上有冯玉祥将军书写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名句。每个字约有一尺见方,甚为壮观。纪念园最上面,就是山顶上的纪念塔。塔由花岗岩砌成。塔身六面,每面都镶嵌汉白玉石,上面刻有冯玉祥、于右任、邹鲁等人的题词。纪念塔八角七层,砖石结构,塔身高约10米,上有铜顶。塔基石台前后有冯玉祥手书隶体题字“精神不死”“浩气长存”八个大字,从山下两三里外的地方,这几个醒目大字也看得清清楚楚。纪念园内还有赵登禹、张自忠等人题字及优恤殉难先烈的详情碑刻。
  这座滦州起义先烈纪念园,曾很长时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故无人看管。直到1981年,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拨款14万元,对这座纪念园进行了修整。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又决定把这座纪念园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了标志。现在这座纪念园所有被毁部分已全部修复,塔上的铜顶已复原位。
  现在这座纪念园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每天都有人前来凭吊先烈。
  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辛亥革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记录着当时发生在北京及其周边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通过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对那些在京为推翻帝制的革命党人以及各界人士的革命活动进行追忆,我们将会更形象地认识辛亥革命对北京的影响。从中感受到北京在辛亥革命时期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政协中山堂管理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