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导入”的方法及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011-12-29刘群英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计算机课程教学实践中应用新课导入环节的角度,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认为根据新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提问导入法、事例导入法等,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新课导入;方法及应用
“新课导入”是指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的引入手法。它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颖、有趣、自然的新课引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对整个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安定学生的情绪;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就是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下面就“新课导入”的方法及其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新课导入”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教师用引导性材料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产生联系,从而起到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作用。它的目的主要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易于同化新材料(知识)。这些引导性材料可以是一则故事,一首诗歌,一组音乐,一份图表,或一段说明性文字。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从儿童到成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意指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促使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发生改变。这为新课导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使得关于新课导入这一专题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与价值。
二、“新课导入”的方法及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复习导入法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新课教学中来。
对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涉及较多理论、概念的内容,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引燃点”,由复习前面学过的、与本课有关的旧知识入手,循序提问,再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新课。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编码”时,可以回忆前面所讲的计算机处理数据形式,也就是不管我们向计算机输入任何形式的信息(如数字、字符、汉字、图像、声音或者视频),它都只能处理二进制数据。于是,我们可从输入信息到二进制数据的对应,引入“信息编码”这一概念,即将所有输入信息转换为由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再进一步具体展开介绍计算机内部主要的BCD码和ASCII码等编码方式。又如,在讲解关系数据库中“数据依赖”时,我们可先回顾:关系、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以及关系数据库的模式等概念,通过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知识结构,再引入“数据依赖”这一新概念。
2. 故事导入法
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故事导入法的魅力正在于此。讲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当我们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介绍较抽象且独立的知识点时,可通过与该知识相关的故事情景来引入。当学生通过故事来整体感知之后,我们再具体引入该知识点的详尽内容。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先向学生讲述2005年那场席卷全球互联网的“禽流感”相关的情景:金山、瑞星、江民等国内多家安全软件厂家在同一时间接到大量MSN用户中毒信息,该病毒名为“MSN性感鸡”,它不仅向外界发送病毒文件、消耗系统资源外,还会放置后门程序,使黑客远程控制该电脑。这场“禽流感”特别青睐金融机构,通过泄漏信用卡用户资料、网络钓鱼等方式,导致人们的财产受到严重的损失。通过这样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病毒的危害性,进而引入病毒相关的新知识。
3. 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法是教学过程中适用范围最广、应用最普遍、操作最简便的一种新课导入法。教师通过提问“投石问路”,既能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顺其自然导入新课。一组科学、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应能充分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温故求新的原则。这种方法如应用得法,则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开启学生智慧大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质疑、设问是此法常用的手段。
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富有趣味的问题,渗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研究主体,引发学生联想,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讲解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的知识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连续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通过之前所讲过的知识,我们知道计算机有哪些硬件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分别是什么?得到学生的正确答案后,再提出是否具有完整硬件结构的计算机就能为大家所用呢?顺势指出只有硬件结构的计算机被称为“裸机”,它是无法进行任何工作的。从而自然引出操作系统这一概念,再详细介绍其功能和作用,让学生明白操作系统的作用是调度、分配和管理所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统一协调地运行,以满足用户实际操作的需要。通过这样的提问导入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使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4. 事例导入法
斯宾塞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如果我们在讲新课前先举一个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生动形象且与新课内容关系密切的例子来导入新课,那么将能使枯燥乏味、单调呆板、高度抽象的理论课变得生动而具体,从而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达到寓抽象于具体之中,从而导入新知的目的。以新闻时事、生活热点、历史事件等作为引入都是事例导入法的体现。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一些生活经验、应用素材等,组织为具体而生动的事例,将新知识展现给学生。比如,Photoshop的第一节课可以由“大家来找茬”的小游戏引入。“大家来找茬”是一种有趣且同学们都较熟悉的小游戏,我们在课堂上呈现出两张游戏中的图片,规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之处。这样,在学生体会到小游戏的趣味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两张不同的图片实质是一张图片经过处理得来的,而处理工具和处理方法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目前最流行的图形图像编辑应用程序,即Photoshop。利用这些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事例导入新科,既能体现计算机课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特色,又能使学生感到所学有用、所学有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总的来说,选用合理的新课导入方法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手段。在教学准备阶段,要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前后内容的联系,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又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自然地引入新课内容,做到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石平.邢瑾.课堂教学导课艺术——课前谈话[J].天津教育,2003(10).
(云浮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