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除思维障碍 提高学习效率

2011-12-29刘峻松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 要:本文论述了应找出学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强化新知识的应用等方法排除学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的思维障碍。
  关键词:思维障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发散思维
  
   物理学以其真实的、奇妙的、新颖的物理现象吸引着学生,学生通常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物理。但是,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的现象,使一些学生丧失了学好物理的信心。这说明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原因可能有多种,但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存在思维障碍。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由于思维起点的迷茫、形象思维模糊、思维方向的偏离,错误地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展开受到干扰而造成的思维过程中断,或得不出正确结果的现象,称为思维障碍。研究高中学生的物理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及探讨解决的对策对于增强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拟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的形成原因、解决的策略方面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学生在学习物理中产生的形形色色的思维障碍,不外乎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学生原有的思维品质的缺陷,表现为思维的凝固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来自物理环境、物理知识中的非本质因素和表面形式的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干扰性。思维品质的缺陷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一些物理概念或物理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只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就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片面性;二是高中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放弃一些陈旧的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思维的凝固性。
   思维的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知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从而形成思维的干扰;(2)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经常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3)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的客观物体及其运动规律,学生天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物理世界中,会自然地获得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认识,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提条件。先入的生活观念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正确的观念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观念对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却会起消极作用,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
   二、排除学生物理学习中思维障碍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探究学习,防止思维品质的缺陷和思维的干扰出现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上课采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将物理知识僵化为毫无趣味的教条,强令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地接受,学习缺少主动性,学生学得沉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受到扼杀,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限制。这样,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只会按部就班,不会排除次要因素,抓住本质,只凭自身的所谓经验来处理问题。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促使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从而获得新知识。而建构主义也认为,知识是对现实世界可能正确的解释和假设,而不是绝对正确的反映。因此教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强迫学生接受这些知识,知识是认知主体——学生主动建构的。探究性学习很好地顺应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实现其知识建构的很好的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去认知,可使学生对一些物理概念或物理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较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识辨能力和筛选能力,从而防止物理思维障碍的产生。
   例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背出动能定理的内容,但让他们利用动能定理来处理多力问题时,常常出现题目中要求计算某个力,他们就利用这个力的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来求解。笔者认为产生这种错误主要来源于学生对动能定理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从而产生思维障碍,绝对不是由“粗心”造成的。如让学生通过自由落体进行“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探究。学生就可通过实验操作,数据测量,分析处理数据,分别得出重力做功的量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进行比较,得出初步的结论;再通过物体在多力的作用下的情景进行理论推导、验证,最后得出动能定理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对动能定理中“合外力做的功”就有了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