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011-12-29陈禧恩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有效教学是指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促进学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以最优的速度和效率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把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机会留给学生
  理想的化学课堂应该是启迪智慧,开发潜能的课堂,它应该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堂。在上“燃烧与灭火”一节时,我在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的授课中,一改以往传授的方式,把一切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在灭火原理的环节,我用燃着的蜡烛和酒精在桌面上燃烧模拟火灾现场,请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和用正确的方法熄灭酒精火焰,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当时气氛活跃极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我认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这是教师把握有效课堂的关键。
  二、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学的乐趣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日常生活中蕴涵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生活化的课堂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保障。比如,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展示一瓶易拉罐碳酸饮料,当学生打开瓶盖时会冒出大量的气泡,这是什么气体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老师顺势引导思考:二氧化碳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猜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然后分小组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这是由生活走进化学,并在兴趣盎然的情绪下进行实验的设计及探究。
  三、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化成知识网络
  化学学科知识点多而且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学生很多知识还没得到内化就要考试了。怎样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实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呢?我在上“自然界的水”的小结时,是借用语文教学中拟人的手法,让学生整理知识的。如“假如你是水,请用拟人手法进行自我介绍”。学生说:“我是水,我的父母是氢气和氧,我有个哥哥是过氧化氢,朋友是氢氧化钠,碳酸(H2CO3)。我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我能变成气体,也能够变成固体,而且会和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我有个脾气就是和火势不两立,我可以去灭火。我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之一,是人类的好朋友,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原料。我在地球上储量虽然很大,但可利用的我却很少。如果有人污染我,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最终危害的是人类自己的健康……”
  当时学生幽默风趣,教师适时赞扬与激励,总结有创意,学生有新意。虽然个别学生总结时语言表达不够流畅,最后我巧妙利用团队的力量,让大家一起补充完整。学生感觉这样的总结非常有趣,不知不觉知识在笑声中慢慢地被学生内化了。
   四、利用实验,引发学生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育,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工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第一节课演示一组有趣实验:“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景,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有效,主阵地在课堂,而要完成“轻负高质”的新课改目标,作为具体实施者的教师只有科学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和内涵,为有效课堂教学作出不断的探索,才能真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普兰店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