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2011-12-29刘宪军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是学习和满足一个人好奇心的首选方式。如果要使语文课堂的提问更加高效、科学、合理、实用,就必须精心设问。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问题要能切中要害,启迪学生思维
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我就是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二、问题设计要变中求异,避免老生常谈
提问应该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三、要善于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儿”,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我们要积极努力进行探究,使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承德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