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丰满“自主学习”的羽翼
2011-12-29张银莲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的热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趋势。我们的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其宗旨是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孩子逐步学会自主学习。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但绝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效科学的指导,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导趣
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学习《检阅》一文时,受年龄、阅历的限制,对“检阅”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不过和升旗仪式、队会仪式类似。因此在课堂上,学生自觉地阅读、理解的热情不高,也就很难融入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去感受儿童队员们尊重爱护残疾人的美好心灵,去体验博莱克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再次教学此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利用课件展示四幅彩图。图一:人们放飞彩球,欢欣鼓舞的场面;图二:雄赳赳,气昂昂,正在接受检阅的军人;图三:主席台上的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图四:凌空飞翔的战斗机群。出示图片的同时,引导四读课题。画面再现了国庆五十大典的隆重场面,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的模型,使课题不道自明,让学生形象感知原来“检阅”就是这样,“检阅”原来是这么隆重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了他们的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如在新课教学之前,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珍珠鸟》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认识珍珠鸟,欣赏图片,感知珍珠鸟的可爱,渐渐对这种鸟儿由熟悉到喜爱,产生加深了解的兴趣。教学完成之后,为了激发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兴趣,教师先是利用一些图片,展示一幅幅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亲昵的美好场景,再推荐读物《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下课,学生就急不可待地追问老师此书哪儿才能买到。
二、导向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一生突发奇想:老师,这是我好不容易钓起来的大鲈鱼啊!既然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我们可以把鲈鱼放进水里,等时间到了再捞起来啊!旁边的学生点头称是。“鱼在水里会脱钩跑掉的,得用网兜把它兜住。”有人补充了。看来,孩子们跟文中的“我”一样,都深陷在漂亮、鲜活的鲈鱼诱惑里了。当时我就顺着孩子们的话意说:是啊,多好的法子,可是父亲怎么就没想出来呢?怎么不教孩子这么做呢?这下,孩子们沉默了。在孩子的理解偏离了文本的价值观,与作者和编者的意图相违背时,教师不是死死地拽住牛鼻,而是欲擒故纵,不显山不露水地引导孩子回归文本。经过再次研读,思考交流,一石激起千层浪。何“是”何“非”显得清楚明了。原来,“钓鱼的启示”要告诉人们的不是一只鲈鱼的问题,而是做人的原则问题。于是孩子们纷纷赞成父亲的做法,明白了正是作者这一次,以及在以后的生活旅途中,又无数次经受住“鲈鱼”的考验,才获得巨大的成功。这一教学案例告诉我们,教师的导向举足轻重,能让学生及时纠正航向,继续乘风破浪,驶向知识的彼岸。
从心理特征上看小学生,他们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属于发展的起始阶段。这体现在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时常显得零散,需要教师的引导,进行整合。
三、导疑
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学习者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质疑,使他们敢于并善于质疑。再以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探求答案,使思维进入一定的深度。
如《乡下人家》一文,作为写景文章,它的写作顺序非常独特,既有空间顺序,又有时间顺序,还有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物的顺序。但又是因为多种顺序同时出现,反而让学生只顾及课文描写的美景,而把“顺序”给忽略掉了。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学生说出了读书过程看到了哪几幅美丽图画后,教师按空间位置板书七幅图名,为学生质疑提供一个导向。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板书,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排列各幅图?通过对照课文,学生发现原来课文告诉我们,它们有的在屋前,有的在屋后……由此牵出文中表示空间位置的词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观察景物,描写景色,要有一定的顺序。长此以往训练,学生就会懂得抓住文中的关键词、矛盾处或者主要内容质疑了。
四、导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注意教师的思路和过程,促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学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储备自主学习的能量,才能飞翔得更高更远。
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下册有一个学习要求,即初步学会理解课文的几种方法,如抓住重点句段阅读,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等等。
本册教材中《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是由并列式的段落组成的,很适合从扶到放进行学法迁移指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教学“雨后春笋图”这一段落对如何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进行细致的学法指导。教师从“探”字入手,通过易词比较、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感知这个词的生动形象,真真切切地体会什么叫用词准确。再以“探出头来的笋娃娃会看见什么,听见什么,或者闻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象更新的景象,并很自然地进行小练笔,让孩子兴味盎然地写一写。接着引导学生小结学法: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一个词读成一句话,把一个词读成一幅画。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瓜藤攀檐图”这一片段。最后,学生自学“瓜藤攀檐图”时,就有学生从“别有风趣”这个关键词入手,在探究“什么别有风趣?为什么说它别有风趣?”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再现植物生长过程,看到了一幅瓜儿闹春的景象。
总而言之,“指导—自主学习”不能放任孩子的“自主”,使课堂成了沙龙,耗费孩子的生命。教师要把握课改的精髓,在钻研教材、钻研学生的基础上,做足每一导,导得有目的、有成效、有尺度。这样持之以恒,必将让我们的孩子插上丰满的羽翼,徜徉在课堂之上,畅游在文本之中,并将从课内走向课外,乃至终身。
(永泰县樟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