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积累 提高语文素养
2011-12-29杨乾妹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提高语文能力,积累是基础。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让语文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来提高语文的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并且十分明确地指明了这一任务“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通过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来实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积累。提高语文能力,积累是基础。“厚积”才能“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积累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
一、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丰富积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广撷博采课外语言,并在同学中进行传阅交流,互相观摩。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1.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我们要让学生尽早地去诵读古诗文
语文教材中多首古诗,为学生积累提供很大的方便。学生在大致了解意思的基础上读读诵诵,聚沙成塔。每当接手一个新班级,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利用每天语文课课前五分钟读一读,背一背,谈一谈。有时开个古诗吟诵会,让学生做回李白小诗仙,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累了古诗词。
2. 名家名篇是真正的语言精髓
积累它们是学生规范语言、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一位有内涵的语文教师必将引领学生去走近名家、阅读名篇。学了六年级课文《春》,在学生感悟、背诵春的好词佳句后,教师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幽幽的笔调、朗朗的节奏是语言大师才有的魅力,教师还可以推荐朱自清的《背影》,甚至更多……
3. 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等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常用的谚语、格言警句、歇后语、成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让学生不时摘录一些、常常背诵一些,做一本《滴水集》,出一份读书小报。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积淀。
二、在朗读训练中,丰富积累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叶圣陶先生曾把有感情地读称为“美读”。
苏教版课文文质兼美,读起来大多朗朗上口。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教材依靠朗读,在读中获得美感,在读中欣赏优美的意境,在读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第八册《燕子》一文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飞行和歇息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首先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描写燕子飞行时的词语,并议论为什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燕子的活泼可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回答中既明确了哪些词语应划归为朗读中的重点词语,又发展了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在朗读训练中,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齐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陶冶情操,增强美感,从而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朗读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感知小燕子飞行时轻快、优美的姿态,休息时文静优雅的样子。所有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都通过读课文表现得淋漓尽致。精讲多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语言文字训练充满了开放性和艺术性。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感,在增长知识中发展了语文能力。《槐乡五月》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课文的语言如诗般的美妙动人,对称句式的错落有致,描写抒情的水乳交融,使全文呈现出较强的节奏感和浓浓的意境美,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材料。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丰富积累
课内外的语言积累,如果没有运用,这样的语言积累就没有灵性和活力。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语文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让语文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形成“大语文”的观念,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语文学习资源,结合教学精心设计组织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内化、运用语言。
如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一”安排了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四组词串。就此,我组织孩子们搞了一个“七嘴八舌话佳节”的活动。活动前,小组先讨论“想了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就让孩子们分头问家长、上图书室查资料、上网查阅、请教其他学科老师、带上记录本等去了解、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到了“集体话佳节”时,展示大家的传统节日记录、诗、画、实物等,还让孩子们表演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节目。最后,争取到美术老师的支持,指导孩子们人人编一张话佳节n6S2gzkwG0qywPfOBpIu3HF1taXmt37MR32J6tzaFdk=的手抄报。孩子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知识,更是收获了对文化、历史、人情风俗、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灵活地积累和运用了语言,感受到了语文的内涵美。
叶老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四、在拓展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中,丰富积累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教学创新。教师应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广阔的课程资源进行拓展性和创造性的积累活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语言。
如苏教版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文的第二自然写道“飞行比赛开始了,蜗牛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背诵一些描写体育竞赛活动的句段,准备在语文课上或体育竞赛活动后运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首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体育竞赛活动的精彩句段,然后对照课文中的句段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收集的语段有哪些词语、句子是可以放到课文中运用的。然后试着将这句话进行改写,也可以将自己欣赏的这段话中的好词佳句试着换到自己收集到的句段当中,也可以描写今天体育课上的50米跑比赛场面。最后,让同学们将写好的句段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诵读。学生在这种拓展性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兴趣高涨,写出了很多得意之作。如“飞行比赛开始了,蜗牛张开有力的翅膀,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向前,它远远地超过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最后,蜗牛第一个飞到了终点,成了飞行冠军”。
“体育老师的哨声一响,运动员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向前飞奔。只见我们班的罗胜同学飞快地迈动双脚,遥遥领先,甩下了所有的对手,捧走了冠军奖杯。”从孩子们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按主题进行的拓展性语言积累,不仅把学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单从语文素养的形成看,这样的积累和内化是最积极有效的,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言语的定向检索”能力,这样的积累更有利于运用。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