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2011-12-29于惠娇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孩子的“终身大事”,作为教师要采用正确的评价手段,作为家长应尽可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承认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抓住有利时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关键词:自信心;培养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引导他们成为成功者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自信
德国学者鲁多夫·洛克尔有段名言:“信心是行为的父亲。你只要相信你的目标,就可以说你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了。”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树立自信的意义。所谓自信心,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具体地说,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积极所追求的目标。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
二、幼儿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自信心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是成功的基石。但事实上,“4+2+1”的家庭模式,使大多数幼儿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再加上家长对幼儿的包办代替、过度期望造成了幼儿缺乏自信心。通过对许多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发现绝大多数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其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有时沉闷、冷淡,有时活泼愉快;喜欢独自游戏,参加合作游戏时,不愿当领导者;在作业或游戏中途,有时会旁观和闲逛,忘却目标。结束时,谈不清自己做过哪些事,也不善于评价;注意力有时涣散,惧怕尝试新任务,常常因跟从别人,把自己正确的答案改错了,缺乏主动精神和创造的勇气;在启选活动中,总是挑容易的任务,理由是“我能做这个,哪个不能”“我不行”等。
世界成功学之父——卡耐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你的生活是由你的心态造成的,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培养孩子的成功心态,就是为孩子成功的生存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成功感的培养就是培养幼儿成功的心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坚强,使孩子能主动地探索,从而帮助孩子调整、完善、升华自己的心态,完成孩子成功人生的最初构建阶段。
1. 鼓励幼儿大胆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鼓励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催化剂,是帮助幼儿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做是人类普通需要和自信的源泉,特别是孩子,他们每做完一件事都非常渴望得到成人的认可。由此可见,成人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要善于运用赞美和鼓励幼儿。
2. 相信幼儿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生活在平静温和的港湾里,从小就在缺乏困难的环境中成长,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且在幼儿园里,我们大多数幼儿教师受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怕孩子因争吵而打伤或碰伤。因此,每次问题出现时,教师总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加以阻止或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批评。由此可见,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走出家庭,与伙伴之间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种种交往的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正好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通过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那么以后,孩子再遇到问题时,就不会一味地依赖承认,会自己想办法,这便增强了自信心和自己解决争端的能力。
三、让幼儿在失败中建立自信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终归会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许多父母可能会一笑了之,或者帮他把问题处理掉,甚至干脆让孩子放弃。因为父母们认为,这时孩子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他大一些,就完全能胜任了。但英国人麦克夫妇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麦克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的艰辛,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由于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能力十分有限,缺乏经历和经验,更容易受到失败和挫折。在成年人看来很小的一次失败,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不小的危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孩子可能不知所措、失望退缩、丧失热情和信心。一般而言,容易受到挫折的幼儿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鸿沟等。
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应付挫折的能力,是一种“爱孩子、有远见”的表现。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期,有意识地让幼儿受点“苦”和“累”、经受点挫折、让孩子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懂得人生道路是坎坷的,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付困难的勇气,对培养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和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是孩子的“终身大事”,家园要共同努力,让每一个幼儿充满自信地迎接美好的明天。
(瓦房店市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