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2011-12-29韩霞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青少年社会化是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面对当今急速变迁的社会时,青少年社会化的内容和相关的理论则遭遇挑战。因此,结合社会变迁考察青少年社会化问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本文在社会变迁的视野中,把静态的理论思考和动态的社会过程结合起来着力于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等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社会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婴儿从出生之日起,便处在与社会成员的互动关系中,必须通过社会化,使每个婴儿都转变为能有效地参与社会,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个体。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正处于个体的“暴风骤雨期”和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中国目前的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中,面对这种变化,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文尝试着从社会变迁的视野中去探讨社会化的基本途径、社会性与个性、反向社会化等问题,力求把静态的理论思考和动态的社会化过程结合起来,以深化人们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特点的认识,以便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社会化及社会变迁
  社会化是许多学科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性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形成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对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的和复杂的刺激都能给予合适的、稳定的反应。
  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狭义的概念是指社会发生的结构性的、深层的、巨大的变化。目前,在中国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从计划社会向市场社会转变;二是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三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四是从全权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变。
  三、社会化中的代际问题
  从历史过程来看,社会化的过程存在着一个代际问题。由于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传承社会性心理—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中必然隐含着已经社会化者和未社会化者之间的分歧,同时由于出生时间的不同,必然有父辈、子辈及孙辈之间的代际差异。其突出表现就是“代沟”现象。周怡对南京十大城区的16岁以上的城市人口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不同代的被调查者大都承认代沟现象存在的客观现实性,并认为不同代的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也就是说目前在中国城市居民中不仅形成了代沟,而且有了鲜明的代沟意识。第二,对于我国城市居民中的代沟表现,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存在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或能力”“目标追求”“地位和经验”五个方面。
  对于中国城市中的代沟现象,周怡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个体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如文化程度、职业、地位、家庭背景、收入等)的高低与其对代沟现象的理解和肯定态度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2)不同代人之间的年龄差距越大、文化程度相距越远,代沟现象越明显;(3)代沟的主体在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称的,老年和中年人处于主导地位,青少年处于从属地位;(4)中庸的民族性格对中国的代沟现象起着一定的缓解作用;(5)社会中不同代之间的代沟现象与社会转型中的人的其他方面的变化相交织;(6)在两代人的对立中,青年一代开始在文化方面占优势。
  当今社会,商品化的力量几乎延伸到了社会和个人的所有的生活领域。借助于商业化的技术包装,社会文化正快速变迁和再生,文化厚重感日益弱化,大众文化风起云涌,人们发现“经典”消失了,利润驱使下制造出来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当今的青少年面临的困境已不再是“有无选择”,而是“如何选择”。然而他们并没有走出选择的危机。如果说这种危机在过去主要表现为选择机会的匮乏,那么现在却是选择尺度的遗失,结果导致了跟着感觉走。当选择的自由度扩大,一切文化禁忌被解除之后,人们便陷入了“价值真空”,从而进入了一个“怎么都行”的时代。
  因此,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理性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让他们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就成了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
  四、青少年社会化中的新现象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把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以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中,经济活动范围狭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主要局限于某一区域。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机制,决定了社会生产活动主要由后辈从父辈手中获得关于生产和生活的全部技能和传统。
  并喻文化在当代的中国社会越来越突出。当今的父母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逐步由子女的同龄群体所替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大,在学校中的活动时间越来越多,同学间的接触增多,容易结成同伴关系;再加上随着青少年社会意识的增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表现出离开家庭和父母的控制而趋向同伴的倾向。二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的工作节奏加快,社会流动增多,家庭成员接触时间减少,从而削弱了亲子间的接触和交流。三是在技术和科层制度并举的社会里,父母本身都难以应付变化不定的现实,不能有效地教会青少年如何去适应社会变革。青少年转而把自我以及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放在第一位,把同代人的生活模式放在第一位,加剧了“代”的断裂。
  后喻文化,又被称为反向社会化或文化反哺,具体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即青少年一代向长辈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在当代社会中,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都是存在的。其中后喻文化是中国当今社会新出现的现象。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青少年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成年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理想、生活方式和行为取向。后喻文化是现代社会变迁加剧的产物,这种趋势既蕴涵了文化创新的潜在的可能性,也加重了年轻一代的历史责任感。
  五、青少年社会化的途径
  青少年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来实现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这是贝尔(A·Bell)于1968年提出的“双向模式”理论。
  19世纪以前,西方社会还没有重视儿童需要的观念。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开始赞成父母的爱和感情对儿童人格形成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开始盛行,这两种理论对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华生和弗洛伊德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随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庭、监狱和劳动教养所等。社会化的执行者,则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其成员。
  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有系统、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二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与前者的相对稳定性相比,后者在社会变迁中更易发生变化;而它们又是在无形之中发生作用的,对个体的成长、心理的成熟与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青少年的认知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理性思维渐趋稳定,情绪自控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即青少年心理结构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青少年的内化就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外部社会环境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1)直接学习。它是指青少年通过观察自己行为的后果,就会逐渐形成何种行为在何种场合下才是适宜的假设。青少年以这些假设来指导他们的实际行为或行动,并通过实际行为的结果修正或坚持这个假设。
  (2)观察学习。它是指个体从对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中得到了一种替代性强化,从而使人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
  (3)认知加工。即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念内部化。
  (4)角色扮演。个体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5)主观认同(自居作用)。这种心理机制是指青少年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6)自我强化。个体在一项活动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自我强化。自我强化增加了个体在日后依此行为行事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青少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青少年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上与他们的父辈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结合社会变迁,重新评估和检验已有的社会化理论是不得不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J].社会学研究,2002(12).
  [2]周怡.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4(04).
  [3]张洪根.社会文化嬗变中的青年道德人格的边缘化倾向分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报,2002(02).
  [4]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心理学,2003(03).
  
  (威海工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