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众的目光透视教师地位之演变
2011-12-29王国春周月光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地位。所谓“教师地位”,指的是教师在政府和民众(包括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对教师威信的认同程度。师道尊严是维护教师地位的防河堤,经济收入是丈量教师地位的度量衡。
关键词:民众目光;透视;教师地位;演变
教师的身份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妨从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和目的上予以透视。教学的本质是传承,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存的本领,并促使社会更加繁荣。教学具有无私性、合作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所以教师的身份应该是教学工作者,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教学具有无私性,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决定了教师地位的高贵性。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和民族重视不重视教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妨以民众的目光透视一下教师地位之演变。
一、教师地位的演变
从古至今,不同的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教师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步发生变化。
1. 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国历史上教师地位最高的时期应是先秦以前,那时“以吏为师”。在以后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教师的地位时有变迁,但从总体而言,教师的地位是尊贵的。古人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牌位供人朝拜。《国语》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天地两字,但把“师”与“君”“亲”并列,足见古人尊师之诚意。《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而知,师的“地位之高,受人之尊”显而易见。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两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衍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
“天地君亲师”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祀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须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
2. 最底层的地位
教师地位最低的朝代应是元朝,那时把人分成十等,把教师排在第九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的地位也曾一度被降到最底层,“走资派”“臭老九”成了教师的专用名。
3. 游弋不定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上升,党和国家对教师也很重视。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温总理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和发展”的高度给予评价,这是叫人兴奋的。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大环境是前提,要为教师地位的提高储备足够的社会条件。
首先,师道尊严被打破,教师地位的防河堤被冲垮。一是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权力被限制,你管得松,就说你不负责任;你若管得严,就说你是变相体罚。近来教育部指出“教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力”。作为教师,如果连批评学生的权力都没有,那么“教之堕,师之过”的古训也就从无谈起,更谈不上师道尊严了。另外,极少一部分所谓的“教育专家”提倡所谓的“质疑教学法”,怂恿学生首先要对所有的教学内容均要提出盲目的质疑,然后通过质疑再予以接受。这一做法貌似“先进”(所谓的教学创新),其实却是对前人经验的一种无端怀疑和对教师尊严的一种严重否定。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会使学生养成怀疑一切和否定一切的习惯,这对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诚信与社会和谐是极为有害的。
其次,经济收入低。《教师法》中明文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国务院也多次强调这一规定,如果单从工资的账面上看,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没多大差距。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当地公务员年平均收入的1/3,即使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他们的年平均收入也不到当地公务员年平均收入的3/5。
再次,教师职业压力大。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逐步提高,无形中迫使教师的职业压力也就逐渐加大。综观现实,教师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师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南方都市报一名记者对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有近七成的教师认为新课标要求过高,有近六成的教师对待遇不满。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压力过大,还会导致一些教师情绪反常,诱发心理疾病。
且不说教师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等其他方面如何,单从以上三方面看,足以显示我国当前教师的地位在滑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把我国教师的地位重新扶正,使教师在国家发展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师称谓的演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够生生不息,靠的是教师的传道解惑。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必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纵观我国的历史,从教师称谓的演变中不难看出教师地位的变迁。
1. 最古老的称谓——“司徒”“秩宗”“典乐”
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制系统(包括国学和乡学),乡学设计于闾的叫“塾”,设立于党的叫“痒”,设立于州的叫“序”,设立于乡的叫“校”。于是跟着也就也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司徒”“秩宗”“典乐”都是当时教师的称谓,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教师称谓了。那时的教师就肩负起为国家选材的重任了,教师地位相当高贵。
2. 最尊敬的称谓——“师”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称教师为“师”,《尚书》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和“师”的责任都是帮助上天来爱护人民的。韩愈《师说》所写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成了千古名句。
3. 最广泛的称谓——“老师”
把教师尊称之为“师”之外,还有“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老师”的叫法最早始于宋代,是当时地方小学教师的称谓,太学教师称之为学政。从此“老师”的称谓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对教师最广泛的称谓。
4. 最轻视的称谓——“臭老九”
历史上最轻视教师的时代是元代,它把人分成十等,把教师排在第九位。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知识分子都冠以一个特殊名字——“臭老九”,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以后“臭老九”就成了轻视教师的专用名。
三、教师地位下滑的主要根源分析
1. 社会经济加快发展,而教师的经济收入没能同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加快发展,人们获利的途径增多,经济收入有了质的提高。相比之下,教师固定的工资收入就跟不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那么教师的经济地位就自然降低了。在人类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地位决定着社会地位,教师的经济地位降低了,那么社会地位也就自然下降了。
2. 社会的多元化,严重地冲击着教师的文化地位
由于社会的多元化,社会文化因素增多,知识更新速度加剧,社会对教师掌握、传承和展现文化知识的要求提高。但由于教育体制的制约,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少,导致教师的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降低了教师的文化地位。加上网络文化中所涌现出的大量伪知识,严重地扰乱了学生的视线,加速和加深了师生间的代沟,冲击了师道的尊严。师道尊严被打破了,那么,教师的地位也就自然下降了。
3. 政治生活贫乏,教师的政治地位难以提升
由于地域的限制和教师工作的制约,教师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少,主动性不高,最终造成教师的政治地位难以提升。
4. 个别教师的劣迹,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声誉
由于个别教师经受不起考验,做出了有悖教师身份的事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既然民众对教师的形象有了偏见,那么,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也就自然下降了。
5. 学校与政府的权利对比失调,学校的经济地位被削弱
由于学校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它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带公益性质的服务或产品,这种服务或产品不进入市场,也就不产生收益。为此,学校的建设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也正是这种完全依赖性,容易产生学校与政府的权力对比失调。在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杠杆中,资金往往倾斜于经济建设,因此,学校资金常常短缺,学校的经济地位也就随之被削弱。学校的经济地位被削弱,那么,社会地位也就被削弱。学校没了社会地位,那么,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就被削弱了。
四、提高教师地位的建议
1. 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保障教师的经济地位。
2. 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
3. 丰富教师的政治生活,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4. 严格教师的招聘标准,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
5. 降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保证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
总之,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保证,必须要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必须要有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注意提高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生活待遇,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的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钱穆.晚学盲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王国春.浅谈教育教学学习的含义[J].中国德育,2008(04).
[4]冯克诚,田晓娜.四库全书精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1.新昌教师进修学校,2.新昌县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