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历史情境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11-12-29郭向荣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其条件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历史情境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大量的观察事实及心理学研究发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功课的成绩较好,反之则相对较差。而新课改的主题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兴趣的诱导又何谈学习的主动性呢?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为依据,尽全力发掘历史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素材,运用新颖多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快摆脱传统教学中学生厌恶历史学科的状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这往往是导致学生厌恶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因。历史虽然不能重演,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能够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情境”作为历史课程教学中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经历了,才能有切身的体验与判断。因此,让学生借助特定的情境“经历历史”,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真实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新版历史教材增加的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等,而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这些形象的资料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例如,课例“大萧条和罗斯福新政”,在讲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并扮演照片中的人物,再现当时的情境。然后,借助于一个特殊调焦的镜头,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几个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2)人们在干什么?(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4)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之后讨论开始,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历史信息,并在投影片上列出纲要。学生们则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教师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因而难与学生达成共识,进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性、可视性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给学生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变抽象的语言表述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参与的意向,因此是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力手段。笔者认为多媒体创设情境在再现历史的真实性方面是其他手段难以企及的。
二、设置问题创设有效情境
在多媒体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存在某些误区,例如,并非五花八门的图片和振奋人心的视频资料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短时间内虽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但从长远看作用恰恰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往往只顾及于图片或视频的乐趣,看个热闹,当看完之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不仅提不出问题,连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回答不出。而在下次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寻找他们认为有趣的内容看,对于历史学科真谛的探索却变得越来越肤浅。
例如,课例“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在导入本课时只用了一张黑白图片和对图片的文字解释: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当做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求他行“双膝跪拜”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特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乾隆帝如此傲慢?统治者的傲慢态度给中国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同学们争着抢着回答问题,看得出他们很感兴趣,自然而然便导入本课第一个框题——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的表现。
三、挖掘热点创设实用情境
离现实太远往往被认为是历史学科的劣势,然而历史学本身就具有鉴古知今的本质功能,历史和人类生活古今相连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挖掘出这些“热点”,创设实用的历史情境无疑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课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导入本课时引入资料:当前在美国信贷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减缓背景下,实力较弱的小国家受到较多的负面影响,这好比是当经济衰退时首先倒闭的就是小型企业一样,越南金融危机其实就是美国信贷危机的“余震”。看后,学生兴致勃勃,立即要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可以帮助理解当今世界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价值感的认同。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先导和持续的驱动力,历史情境的创设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升华为目标意识,让学生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充满诱惑、新颖和回味。一旦学习摆脱了枯燥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精神便会进入新境界。这就要我们时时处处做有心人,科学地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创设新颖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自主去实践、去创新,使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得到体现。
(通渭县常河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