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11-12-29张银朋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育是一个开发心智、塑造人格的复杂系统。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这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能使我们徜徉在一条条绵绵流淌的河流中,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攀登一座座巍巍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尊严;吟唱一首首韵味深远的诗歌,鉴赏字里行间悸动独行的灵魂;描绘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图画,领悟光影调和的缤纷世态。
一、在语文教学生活化中感受学科的人文魅力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文化品质。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有时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例如,在教学生赏析艾青的诗歌《鱼化石》时,我先不做任何传授,上课就让学生反复诵读,直到会背。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读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读到了一条鱼变为化石的经过,有的说读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哲理,有的说读到了鱼儿的伤心,有的说读到了生命的意义……虽然有点纷乱,但毕竟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且他们都能从诗中找到依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本来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再去讲解分析,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获取新知。他们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成就愿望就会连同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一起与日俱增,使他们终于想学、爱学、乐学了。
二、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著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创新是对过去的遗忘,是对现在的不满,是对未来的憧憬。没有创新精神,就“如同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
如教学莫泊桑的《项链》,传统教学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引导学生解读的: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在多年的教学中,对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为了打破这种传统的解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人性方面有所认识,培养学生由“思考·领悟”到“应用·拓展”,然后“发现·创新”。因此我从这样几个侧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讨:
第一,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思想追求。在这里我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将玛蒂尔德的形象同简爱的形象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简爱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以达到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唯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第二,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的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对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的挖掘,要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去认识她性格的变化。她虚荣的性格是变化了,还是没有变?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更能够认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又提出这样几个具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争鸣:假如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的结果又将如何?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
打破传统,从人性的本质去思考、探究这些问题,就会使我们对课文理解更深入,对人物形象了解得更全面、更鲜活。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语文教学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万兴.让学生在愉快中享受教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