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小学综合实践课的一点体会
2011-12-29宋诗平
成才之路 2011年2期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的课程。它就是一种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课外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如何组织学生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亲身参与决定着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兴趣;积极性;参与;激励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参与到开放式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广大农村一线综合实践课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克服困难,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让他们时常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一颗灵动的心去触摸感受世界的精彩。我在上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我不断总结、反思如何上好这一门课?经过几年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对如何上好综合实践课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学生兴趣,选择学生乐于参与的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很重要,选择同学们感兴趣、贴近孩子们好奇心的活动,就可以吸引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刚开始上这一门课时,学生一点都不喜欢。为此我伤透了脑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校领导和同事的指点下,我开始找同学进行交心谈心,他们也向我敞开心扉、直言相告说:“老师,我们对你要求的调查、采访的内容一点都不感兴趣,你能不能换一个我们自己喜欢的内容呀!”他们的一番话对我触动很深,我茅塞顿开,马上动手找更多的同学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们的群策群力下,一个以他们自己商讨出来的课题诞生了,课题一出来,同学们都积极踊跃查阅资料,进行采访。看到以前对这门课不感兴趣的同学,现在表现得如此认真、主动,我真正感触到了“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这一名言的含义!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中
学生是综合实践课的主体,是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因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技能,提高各种能力。因此对于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实验或外出参观可以学习的课程一定不能忽略,能亲手操作的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只有这样综合实践课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好课程。比如,我向学生讲冬季如何保护地种西红柿,我运用了图片、幻灯、实物模型等教具,整节课向学生讲述,可是,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没弄明白究竟如何在大棚中种植西红柿,而且还提出许多让人很难解答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第二节课我把他们带到了一个西红柿大棚中,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许多问题没用我解释他们自己就已经弄明白了。
三、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不但是指导者,还应该是活动的参与者
活动是综合实践课的基本形式,他要求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助,老师不仅只起一个引导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更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又会使学生们少走弯路,可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获得成功。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评价,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实践活动
没有评价的综合实践课是不完整的,在具体评价时,教师可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他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他们的标准,尽可能地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多元评价,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从中使学生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和理解他人,学会了交往。通过调动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因素,激励他们自觉记录活动过程,让他们投入到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与思考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这样更有利于开展下一次的探究实践活动。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对我们教师来说更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课程,如何上好这一门课,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转变教育观念,以满足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