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科学殿堂的大
2011-12-29李小红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一、“引言课”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问:化学教材中最难上的一节课是什么?那么大部分教师会回答: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引言。一位从教二十多年的教师坦言说:其他章节具体内容的教学都游刃有余,唯独引言教学,总是忐忑不安。因为“引言”是启蒙课的开篇。“引言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意志和情感,也关系到以后化学教学的质量问题。“引言课”难上的原因是知识比较泛化,无外乎介绍化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史,化学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密切关系,化学的发展前景以及学习化学的方法等。如果泛泛而谈,学生一节课没有兴趣是小,今后对化学学科失去兴趣是大。所以,能不能上好“引言课”,是考验教师水平、能力和师德的综合体现,一节好的“引言课”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兴趣,会潜移默化地带领学生扣开化学科学的殿堂。所以,“引言课”怎样上得精彩,产生“与无声处响惊雷”的效果,是需要精心设计安排的。
二、介绍一节别开生面的“引言课”
前一阶段全国化学说课比赛在洛阳举行,我听了湖北潭玲珍老师说的高中化学引言课“大话西游”,至今记忆犹新,我想介绍给同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探讨怎样上好引言课。
大话西游
1. 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2. 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引出悟空偷吃仙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
3. 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是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由孙悟空到航天英雄,宇航员呼吸探秘。
课堂实录;
[师]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他的方法呢?
[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沙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生]胸有成竹:用水!用二氧化碳!
[师]在烧杯中倒水,火熄灭。将燃烧的棉花伸入二氧化碳集气瓶,火熄灭。
[生]不以为然。
[师](拿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兴奋。
[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请同学吹气。
[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尖叫。
[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师]鼓励并引申:同学们都说得很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 师 ]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4. 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化学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
5.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
三、“大话西游”给我的启发
1. 高度重视“引言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有些教师对“引言课”不够重视,总认为它不牵涉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所以上课时三言两语带过,或者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从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引言课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以激趣为主
“引言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经过一个暑假的休息,大脑处于惰性状态,“引言课”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引言课”会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要想激发学生兴趣,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爱好,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化学的神奇,化学的有趣,化学的有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大话西游”这节课,正是抓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的孙悟空形象,将神话与现实化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激趣,我认为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面,是肤浅的、短暂的。要想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稳定的兴趣,还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成功,兴趣会自然而生,因为成功感是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原动力。所以“引言课”的教学,虽然学生知识经验相对较弱,探究能力还不强,但是我们也要尽量避免以教师表演为主,学生只是听众和看客,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大话西游”这节引言课,我们就可以加一个探究问题:今天我们把孙悟空的金箍棒变成铜棒和银棒,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在初中已学过铁与硫酸铜、铁与硝酸银的反应,加上这个探究实验,我想激发的就不仅仅是学生听觉和视觉浅表层次的刺激,而是大脑皮层的活力。
3. 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了相关的案例。这些例子不一定都适合每位教师,每个地区的学生。具体的教学还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特点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尤其是“引言课”,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泛化,比较枯燥。要想激发学生兴趣,照本宣科是万万不能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另外,“引言课”的目的以激趣为主,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以学生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评价教学效果,而是学生能否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否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为衡量标准。所以,在创造性地使用“引言”教材时,不要顾及内容学生是否学过,可以大刀阔斧地改动,像大话西游一样。但我认为有一个原则需要遵守: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否则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兴趣性将会受到打击,事与愿违。
(洛阳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