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1-12-29任丽丽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传统的授课形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也跟不上现代学生思维活跃、信息传递快速、知识面宽广的要求了。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被老师灌输死记考试知识和考试技能的现象,否则长期下来学生就会被培养成考试工具,而不具有社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学生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觉得社会具体实践能力欠缺,有些学生尽管考入名牌大学,但一接触社会就觉得力不从心,看不惯社会的一些现象,这些学生就有可能遭受社会的淘汰。那么作为一名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性重任可想而知了,想要使自己的学生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考试要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自主学习,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成为真正会学习的人,将来毕业马上就可以适应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现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 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古以来观念都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也是人们奋发向前的动力源泉。在现代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甚至严重影响人们思维发展的教育观念。古时候人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授业与解惑”上,而现在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要求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带领者,掌握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先行者。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是将学生都培养成适应考试型的,而是培养成适应社会型的。所以语文教师要将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当做教学的一个独特的任务来完成,重视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消除急于求成,必须记住自己当前的教学任务,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让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学习的进程。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己会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
以往灌输死记考试知识和考试技能的授课方式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为学生所接受,而且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已被历史事实所证明。所以国家根据现阶段学生学习的要求与兴趣出版了《新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严肃认真钻研,领会其精神所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也是鞭策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源泉,所以无论是哪位教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兴趣可以推动学生自己去精益求精地学习,攻克学习路上的每个“障碍”,达到运用自如,连接成线的目的。可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比如在向学生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首先让学生自行朗读几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然后让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给同学们讲解作者写词的心情和时代背景,让同学们将自己的见解与之比较,充分领会词意,从而达到让学生内心有所启发,灵魂有所震撼,情操得以净化的目的。
3. 及时评价,取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对学生上课提问有的理解得好,有的理解得差一些,针对这些现象,教师是包庇还是放任自流呢?一些教师对学习有问题的学生有时不在意或者瞧不起,会伤害他们的人格。我认为对每位学生都应该用精辟的、深刻的观点阐述课文的内容要点、重点和难点,同时指出学生的对错和不足处,让学生找出差距与不足,适当地给予肯定和否定,侧面进行表扬,让有问题的学生鼓起学习的勇气和对学习的兴趣,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耐心、婉转的讲解。注意不要用恶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力,做到有耐心、有爱心、有平等心倾听每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大胆想象,大胆发言,大胆接受肯定与否定,大胆找出差距,长期下来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让他们喜欢教师,爱自己的教师,从而形成那种无话不谈相互依赖的朋友关系。进而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学习的技巧。
4. 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永远都是发展的,不可能停留在一个位置上不变,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永远也无法讲透彻的。因此,在教学中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己去巧妙思考问题,自己去钻研、探索、辨析、解决,学生才能真正受益。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食一餐,授之以渔,却终身受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于成功了一半。可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正如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具体明确。在自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按照程序、方法去读,去钻研,去思考,去理解,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5. 针对学生作文能力训练,提高学习语文兴趣
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动脑动手,阅读量非常少,一提起写作文不知从哪下手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摸索出适合职业高中学生作文训练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
1. 临帖法
学写字须临帖,学写作文也须“临帖”。这里的“临帖”是指在学写作文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范文的写作技巧进行模仿,通过模仿中的迁移作用,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临帖法符合职业高中学习心理规律。学习是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为主,和人类形成知识的认识过程是逆向反转的,它要求学生走捷径,对社会已有的现成知识经验进行占有,这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始创造性地学习。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赵景琛,在总结自己学习写作的经验时说:“从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涂抹,有时模仿‘商务’的《少年杂志》自行出版一种手抄《少年界》,我把它称为‘肉版’刊物,有时还模仿《西游记》《说岳全传》等,写作《后西游记》《后岳传》之类……”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也是创造性地模仿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创造出来的。总之,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临帖”,无论用在学习心理上,还是用在创作实践上,实践教学中证明,“临帖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
那么,在运用临帖法,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临摹写作技巧
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组成的,学写作文重点要学习作品是如何运用自身的形式表现内容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学习写作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析范文时,要提炼出写作特点,择其一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模仿写作,例如,对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可引导学生临摹其中的情随景深、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方法;对于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临摹其中的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的情节设计方法。
(2)要拟定相应题目
临帖法是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这就要求拟定相应文题,使临摹写作技巧适合表现自己的内容。例如,在临摹秦牧散文《土地》中的联想方法时,教师可拟定“天空”为题,联想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临摹陈宏天的说明文《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中运用的举例、分类等说明方法时,教师可以“怎样查字典”为题。
(3)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教材的编写中,写作方法是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临摹写作方法时也应坚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2. 情境法
作文训练中的情境法,是指在作文训练中人为地设置特定的情境,使学生亲历其事、目睹其景、感受其情,进而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作文训练的方法。如果说临帖法是再造性和创造性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那么情境法则是单纯的创造性作文训练方法,它的特点是内容确定,形式不确定,它比临帖法更高级一些,难度相应更大一些。
按照进入情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情境法分为欣赏法、参观法、游历法、采访法等多种。
(1)欣赏法是通过阅读文字作品和观看图像作品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例如,读后感、观后感的写作我都建议学生可利用这种方法。
(2)参观法是通过参观特定场所而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例如,学生要写一篇介绍某一处建筑的说明文时,即可运用此方法。通过参观,了解建筑物的位置、形状、结构、色彩、功用等特征,为作文提供第一手资料。
(3)游历法是指通过教师组织学生游历某地,记叙文、游记都可利用此种方法。
(4)采访法是指通过对特定人物的采访而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
上述所说情境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有切肤之感,增强作文的真实性,而且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兴趣。但使用情境法要求学校对语文课的灵活机动性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使这种方法得以顺利的实施。
3. 评点法
作为作文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评点法是指学生对同学的作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的方法。因此,我又称它为双重评点法。学生之间的作文水平相当,加之有作文的切身感觉,因而最容易发现对方作文的优缺点,最容易学习对方作文的优点,克服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在学生之间对各自作文进行初评以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评点及作文进行终评。
临帖法、情境法、评点法三种作文训练方法,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有序过程,是层递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作文训练的有机系统。临帖法实现由知识技巧到能力的过渡;情境法训练学生运用知识技巧的能力;评点法则是对学生运用上述两种作文能力的检查。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所以要求教师除应具备宽广的知识面,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将课堂设置成尊重学生,开发引导学生,巧设问题,设置的“障碍”重重,满足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充满活力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理解“教”的概念以及其目的,“教”唯一目的是促进激发引导学生去“学”。教师根据“教”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具备现代人的素质,也应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提高课堂自学能力及课堂教学效率。
(大庆市外事服务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