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探究 提高阅读能力
2011-12-29陈恩萱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可以构筑“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成果发布”三个平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提出要求,引导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也就是说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忽视了这种“个性化”行为的存在。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自己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太少了,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听别人讲,听别人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达不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这种低效费能、吃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为推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出努力。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亲密接触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读者作用于文本时包括了字词的理解、思想意蕴的体味、人物形象及精神风貌、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意义等方面内容,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苦的心智活动。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强化训练,一点一滴地积累,以达到质的突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了“三部曲”:一是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想想相关问题或提出问题。二是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三是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体会精华。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充分地进行阅读,教师只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地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恰到好处的讲解。例如,《称象》一文,先让学生带着“课文是写谁的什么事?”这一问题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带着“官员们想出什么样的办法?曹冲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这两个问题去细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深入阅读课文的重点段落,体会曹冲所想办法的精妙之处,进而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不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必须有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阅读,可以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提高阅读质量。如《海上日出》一文的教学,初读时我先指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光和色是怎样变化?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去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给课文划分段落。细读时引导学生默读,体会作者是怎样从太阳的光和色的变化来描写日出的景象,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文中比喻句、拟人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感情朗读,使学生陶醉在美的语言的享受中。最后指导学生自由读,试背、互背、指名分节背、全班背诵,运用多种读书形式,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落实课后习题。像这样带着明确的目的任务、形式多样的读,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质量。
二、巧用合作,组织讨论探究
学生的阅读,并不是全部内容都可以“自悟”的,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解决的,可能还有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他人的帮忙,以求解答。这时,可以发挥众人的智慧,加强合作,进行讨论。开展课堂讨论是自主学习模式的精华,是自主学习课堂程序互相连接的纽带。合作讨论、交流是发挥集体智慧的源泉。在热烈讨论、交流中,不仅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而且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凝聚为一个集合整体,优异距离缩小了,学生和老师的空间距离也缩小了,语言交流沟通增多了,思想情感加深了。因此,在小语教学中要加强讨论的开发引导,以激活课堂气氛。
那么,如何讨论呢?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是讨论什么?也就是说要有个讨论的内容或话题或某一个甚至几个问题。否则,学生就可能不知所措,茫茫然。其次是怎样讨论。这是方法问题,教师要加强引导。引导要立足于平时,有意识地加以渗透。比如提出一个话题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好不要人云亦云,但即使是人云亦云,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以免挫伤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三是讨论多久,这是个时间问题。在课堂上的讨论,时间是极其有限的,但需要多少时间才恰当呢?这要由讨论内容的多少、难度的深浅来确定,不能千篇一律地限定。四是讨论要取得一定“成效”,否则,讨论就形同虚设、毫无意义。比如,在教《飞夺泸定桥》时,在学生阅读时,提出“本文重点写了什么事情?以什么为线索来写这件事?”通过讨论弄清了写攻桥前、攻桥时、攻桥后三部分。在学生合作讨论中,有的学生说“攻桥”是全文的重点,包括“飞夺——奔向泸定桥”;有的学生说“飞越——越过泸定桥”,“夺”包含了“夺时间”和“夺桥”两方面。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内容有了完整的认识,而且懂得记叙事件时,如何围绕按时间的发展、空间的转移和事态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从而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成果发布,促进互补共享
学生阅读课文后,终有所收获,无论是多是少都有“长进”,都有“成果”,尽管有的“成果”并不怎样,也许是幼稚可笑,也许是不足挂齿的,但终究是学生的学习所得,作为教师要倍加珍惜,细心爱护。人,是爱听好话的,也爱表现自己。这是人的基本共性(当然不排除极个别人不喜欢听好话和表现自己。)大人尚且如此,更甭说小学生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进行“成果发布”,达到“研究成果”的互为补充、融合,形成了一个“成果”资源学习共享的平台。这个展示成果的舞台有两种形式:一是用口头的形式发布,这是讲的方面。二是用书面的形式在班级学习园地上发布。成果发布内容可大可小,可多可少,因人而异,不求一致,不作硬性要求,给学生以自由伸缩的空间。比如说,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及文章的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方面的所得“成果”都可以发布,公之于众。这样,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每位学生都想尽办法去潜心阅读,以求获得更多的“收获”,好在班级师生面前露一手,表现自己。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安溪县魁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