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道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2011-12-29张峰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呼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等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有道德的合格公民的重任,但靠单纯、空洞的说教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旨在探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事例、实例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公民道德素养。
   关键词:体育教学;道德教育;渗透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是通过评价、命令、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资源配置方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以个人利益实现为前提的,更需加强公民的道德素质教育,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优势就在于能形成多种德育途径相结合的合力网络,利用体育学科渗透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在人的情感导向时,主要诉诸理智,靠所谓说道理、讲意志。这种空洞的说教很难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接受,而体育教学中可以积极利用表情活动所激起的情绪传递、情绪感染,影响受教育者在感性上对道德观念的认同,引发人的情动——感受状态。
   一、集体主义的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要识大体、顾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对于集体主义的教育主要表现在集体性的球类活动中和游戏中,如篮球、排球、足球、拔河、“开火车”等。教师主要采取说服、引导,让同学们能认识到这些活动靠个人的力量行不通,同时要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发现,留有一定空间让小组成员去探讨、思考、总结。教师也可以根据练习时发现的问题因势引导,如篮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同伴有大好得分机会而有同学为了表现自己不及时传球,丧失了一次得分的机会。排球中由于抢接球造成对手发球直接得分或一传不到位。“开火车”时小组成员未统一行动造成“火车散架”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事实的说明,重新组织,结果肯定会好得多。成功的喜悦、胜利的情绪会感染每一位同学。现代情绪理论强调感受状态及带来的感受色调,感受情调对人的道德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对胜利的快乐主要是及时感受而不是延迟感受,这种发自内心的学生集体形成共鸣的感情体验足以吸引他们继续追求。情感经验是可以记忆、储存、加工、整理、提取、迁移泛化的,教师可以主动地利用,设计一系列体育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如年级、班级举行的小型比赛、校运动会等。
   二、保护环境的教育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民群众衣食之源,是生产发展,经济腾飞的重要条件,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索取与日俱增,然而地球是客观存在的。人类所需要的能源越来越少,环境日益恶化。
  首先要让同学们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要求他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体育活动中组织的野营、拉练、越野跑等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喝过的矿泉水瓶、用过的纸、塑料袋不要乱扔,特别观看体育比赛时更不能乱扔杂物,可以通过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中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激励他们去爱护、保护环境。
   三、诚实守信的教育
  诚实是指不以虚假、欺骗的手段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守信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华民族素以诚信著称于世。孙中山先生讲过中国有四大传统优良道德,其中就有信义这一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多游戏活动、球类比赛更需要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对抗激烈的球类比赛中,教师要求学生犯规违例要主动举手示意,主动将球权交与对方。游戏活动中,教育学生不要投机取巧,要按规定完成动作,对不按规定要求完成的同学、小组要提出批评,对于定时、定量的体育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能主动按要求完成。通过创设诚信的氛围,培养所有同学的这一优良的道德品质。
   四、平等待人、团结友善、互相帮助的教育
  平等待人就是要求要平等地对等任何一个人,体育教学中,许多活动都是通过激烈的对抗完成的,身体强壮、素质较好的同学无疑占据了优势。教师要教育学生一律平等,平等待人的意识,不能在体育活动中欺负弱小的同学,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友好地共同配合、共同提高。进行“异质分组”“帮教式”分组教学时,教师要指导素质、技术较好的同学如何去帮助别人。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可以组成学习小组,让他们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
  总之,体育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作为一种艰苦细致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各种优良的道德品性的形成具有良好的锻炼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