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对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1-12-29李宏娟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摘要:网络作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德育教育,赋予中学德育以新的内涵,为中学德育带来了机遇,增强了中学生的开放意识、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我们也要看到,网络对中学德育工作的负面影响。这对于中学德育工作者来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利用网络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网络;中学德育;影响及对策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失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提供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光怪陆离的审美意识和时尚行为也随机涌入,这既给当代德育带来无限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精神鸦片和文化垃圾。因此,我们学校必须以高度的警惕重视、正视网络的影响,趋利避害,未雨绸缪,赋予德育更多的时代性、创造性、民族性和人文性。
  一、网络给中学德育带来的机遇
  网络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和共享,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创造了精彩的娱乐时空,使中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由交往。方便快捷,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开放意识、效率观念和全球眼光。网络时代是人的主体性更加“张扬”的时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无论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还是使用者,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思想才华,可以无限地选择网上信息资源,自由地分享他人的知识和资源,开阔自己思路,提升自己的基点形成自己的创意,使个体成为网络中具有鲜明个性,能够自主选择和创新的主体。网络的出现为教师进一步拓宽学校德育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信息资源。同时,网络带来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网络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信息传递迅速、图文并茂,这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对“数字英雄”的崇拜,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潜能。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有针对性地获得各方面消息,同时网络具有超时空、互动性的特点,中学生可以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交谈、来往,互相帮助,互相倾诉,缓解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网络开拓了中学德育的新天地,有利于德育工作者从网上了解中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进行互动沟通,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对增进德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与家庭、社会相连的特点,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二、网络对中学德育的挑战和冲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网络强化了中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选择性即不可控性。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然而网上的信息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而中学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最容易受新奇、刺激东西的吸引。网上信息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信息垃圾:大量黄色站点的设立使低级下流和不堪入目的图文信息泛滥;刀光剑影,鲜血淋漓的暴力凶杀扑面而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花了18个月调查了网上92万条信息、图文及影片判断,其中有83.5%的内容带有色情色彩,电子公告牌储存的数据图像有4/5含有污秽内容,这一报告经《时代》杂志作为封面故事刊发后,在美国曾引起轰动。“世界上第一名‘黑客’是15岁的美国少年米尼克”,而致使中学生对“黑客”的崇拜等,都对中学生健康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挑战。
  信息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没有地域和国界局限的,五彩缤纷的信息大量涌入我国。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生活方式趁虚涌入,即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思想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1994年8月1日美国《新闻周刊》载文指出:“什么样的人是新殖民主义者?他们手中拿的是计算机而不是枪支……他们并不大声声张,也不使用枪炮,便在发展中国家里扩张了势力。这种势力要比任何武器所能达到的大得多和阴险得多。”如在进口美国的牛仔裤的同时也输入了美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念:可口可乐、麦当劳、外国名牌服饰在中国大行其道,特别是受到中学生的青睐,就是不知不觉地接受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从而不利于中学生接受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致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也给中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使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而隐蔽性使中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地暴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需要和欲望,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势必放纵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网络犯罪逐年增长的趋势。人机接触的频繁,必然导致人际接触的稀少,而使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疏远、亲情隐退、友情剥离,从而引起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出现“网络孤独症”和“网络上瘾症”,从而丧失自我。
  三、中学德育面对机遇和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中学教师应迅速占领网络阵地。教师既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又要形成防范机制,趋利避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错综复杂,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思想领域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必然会去占领。”德育工作者要迅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例如,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特色网站;开辟网络主页;开展新闻时事、经济与社会、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大批主流版块的宣传渠道。可以在BBS上设立主办单位发布各类正面信息类版块的宣传沟通,还可以进行网络讨论与实践等德育活动。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并不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作一个新思想的“产婆”。他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教给学生,总是喜欢用对话、提问、暗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主动、愉快地寻求答案。这就要求德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陶冶,使道德观念成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东西。教师真正成为中间人、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为德育营造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过失不过分求全责备。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全纳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最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表扬会伴随某种行为的频率增加。”教师应在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定型化,以形成完美的人格。
  教师要注意发挥中学生的道德主体的作用,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以往德育的实效性低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无人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按照道德发展规律,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认知结构发展变化而主动要求向至高阶段发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成熟度。在教学活动中应营造道德教育的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道德选择能力。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使其自主建构正确的道德理念,愉快地培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网络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使中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他们完善的人格,增强他们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主抗诱惑能力,内在地培养出他们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使学生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自觉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网上不良信息,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侮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从事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不沉溺于虚拟时空。
  运用网络立法手段,协同社会各方共同保证、实施网络道德教育。1996年国务院曾发出通知要求对进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用户进行登记,以便加强管理,我国网络立法工作即将全面展开。把不利于中学生的信息通过设立“搜寻器”过虑掉。1990年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4号《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以及1997年我国发布了《中国公众多媒体管理办法》,要求公众多媒体的传播必须统一进行管理,以限制不良信息的危害。1996年2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以有效地防范和及时处理犯罪信息。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宏观导向的主动权,大力弘扬和捍卫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培养中学生的文化自省能力、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阵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体系,使优良传统注入新的内涵,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心中的理想德育[J].河南教育,2001(09).
  [2]曹喜田.WTO与思想道德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2(03).
  [3]王凤秋,何葵.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1).
  [4]彭惠芳,瞿华.加入WTO与素质教育[J].教育探索,2002(01).
  
  (张家港工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