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社会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探究

2011-12-29王磊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地以洪水之势涌向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与劳动力素质不符求的矛盾同时并存且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这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全新的发展趋势,大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面临着彻底的转变和巨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新时代呼唤新型大学教育!
   关键词:市场化社会;大学教育;社会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分析整个中国就业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市场化发展的范围、程度和水平低下所导致的。而今,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当代大学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摒弃过去短视与趋众的表现,要求高校的眼光必须要具有前瞻性,按照社会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一专多能”“一专多辅”的设计理念,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更多地注重学生对当前社会的适应性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大学里的应用学科教育和技能培训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不能盲目地设置专业,扩大招生。
  二、大学教育的社会责任概述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大学正逐步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中心。作为社会系统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他组织或个人发生着极其微妙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大学与社会存在的所有联系是以大学的社会责任,亦即特定的社会寄希望于大学履行之义务,对大学所寄托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方面的期望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从对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衍生出来的。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机构,它生存于复杂的、动态的市场环境之中。在坚持自身的大学精神、维护其传统的历史文化使命的同时,大学必须培养职业素质专业化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拓展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
  三、当代大学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
  (一)大学应成为社会职业的“预配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个人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职业素质和个人的就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环境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环境都无一不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因而,当务之急是,大学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正视其专业教育的职业特性,自觉承担起社会职业“预配器”的责任,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职业生存能力、促进大学生生命发展的大职业教育作用,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能力不足的紧迫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绝不仅仅是权宜之计,而是当代大学生存发展的价值策略和必然选择。
  (二)大学应成为和谐社会的“调音师”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技最为发达的时代,但也是人类灾难最为深重的时代。作为非政治性权力机构,大学虽然不能直接介入社会发展的政治行动,但是对周围的环境具有“调节”的作用,因而大学应以较为清晰的科学意识,为社会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依据乃至智力和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还要赋予智力和技术以善的德性和灵魂,引导和协调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大学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须消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失衡状态,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尽力实现两者的平衡与协调。因此,大学应是人文精神为其内在灵魂,不断提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未来的理想追求,不断提升知识(再)生产与传播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目标,还应引导人们和社会从人的存在的整体性角度来理解科学与人文。大学通过它对知识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超越功利主义,追求人类整体社会利益;大学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社会风气的引导,不断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良知的象征和人文精神的守护者,把对真、善、美的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成为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的调音师,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弹奏出协和、悦耳、动听的和旋之曲。
  (三)大学应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组织,始终是在引领社会的走向、引导社会文化的主流,大学始终是各种思想文化交会的前沿阵地。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这就要求大学要敢于对社会现实进行针砭、批判,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应该自觉地担负起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批判现实、开创风气的责任,充分发挥文化批判精神和引导社会文化进步的能力,真正成为传播知识、打造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成为地域文明的中心。现代大学不仅要研究高深知识、产生思想和学问,还要给社会提供理想的行为模式,引导和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真正成为时代风尚的引领者。
  (四)大学应成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
  大学的初衷是培养“知识人”,维护知识权威的地位,大学因此而成为“知识的中心”。当代大学不能仅仅停留于对知识的储存、整理、传递这样古旧的功能上,大学还要在深深理解并且扎根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向着时代和未来开放,与时俱进,使“以发现新知识为目标的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创新、开拓逐渐成为大学精神实质中的重要特征”。总之,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中心”,更应成为知识创新的加速器。
  (五)大学应成为国家建设的“人才库”
  21世纪是一个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世纪,是一个智力开发空前重要、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教育被推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21世纪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的世纪,其根本就是抓人才,抓教育。为此,大学必须谨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己任,真正造就有灵魂、有学识、有创造的知识群体,并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大学教育要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不仅应造就学界精英、科学泰斗,还要培养出一大批政治精英、工商巨子和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适应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技与文化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敏.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邬大光.永井道雄的高等教育思想[J].高教文摘,1991(05).
  [3]龚放.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导引”[J].高等教育研究,1996(02).
  [4]龚静.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5]宗寒.职业需求——办学育才的依据[J].高校理论战线,2004(03).
  [6][美]德里克·博克.徐小洲,陈军译.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