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因材施教”地推进后进生的转化
2011-12-29王振玲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大量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后进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分后进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对后进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一、分析原因,激发兴趣
后进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后进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因此,教师要多关心后进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订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要求家长能以积极态度对待后进生的数学学习,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他们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克服障碍,强化预习
后进生受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相对要差一些,对问题的反应速度也慢一些。因此,要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后进生课前的预习,可以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因此,要求后进生强化课前预习。
三、大胆尝试,增加自信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后进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混,作图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后进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特别要针对后进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多讲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也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注重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
四、注重理解,提高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后进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后进生一般能听懂;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他们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提高后进生的数学能力。
(唐山市丰南区唐坊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