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陌上桑》中人物塑造的艺术

2011-12-29姚瑛

成才之路 2011年5期

  《陌上桑》是汉代乐府诗中广为后人所知的一首叙事诗,诗中描述了一个叫秦罗敷的采桑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勤劳美丽、泼辣智慧、不畏权贵、能言善道的古代妇女形象。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后半部分刻画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采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描写,写容貌美处处从虚处着笔;写人格美处处从实处落墨。
  一、虚笔描绘容貌美
  诗中作者独具慧眼,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均从虚处着笔,把罗敷之美展现在读者面前。
  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一般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的容貌、姿态、神情、服饰的特点加以具体的描摹,给读者以直接、真实、具体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独运匠心,用生产器具的精美和衣着装饰的华丽来映衬罗敷的美貌:“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罗敷就这样闪亮登场了。她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一切都是珍贵的、鲜艳的、明丽的、动人的。那么,罗敷的眉目、身体将会是如何的完美?每个读者都在期盼着。
  但是,文章对罗敷外貌的正面描写就此打住。至于罗敷长的究竟如何?文中并未作具体刻画,这样避实就虚的对罗敷外貌的正面刻画艺术,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罗敷完美外貌形象的期盼,堪称一绝。
  诗中在对罗敷进行上述正面描写后,引得读者欲罢不能,都急于知道罗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写罗敷本身,而是笔势一荡,紧接着运用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读到此处,很多读者都好哈哈一笑。作者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看到罗敷的神态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来,目的是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哈哈一笑吗?不,此处极尽诙谐夸张之笔,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通过夸张描写美的效果,让读者去感受美,进入为罗敷之美所陶醉的意境。不论什么样的人,都倾倒于罗敷的美貌,这就使读者确信不疑地认识到罗敷的美。但作者不是对人物容貌做细节描绘,把罗敷身体美的各个部分逐一指给我们看,而是描写美的效果,让我们去感觉美,留下美的印象。当我们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周围的人们都在为罗敷的美所陶醉的意境时,我们仿佛自己也在欣赏“行者”“耕者”“锄者”所欣赏的罗敷的俊美形象,产生美的形象。不同的读者心目中的罗敷虽然各有不同,但同样都是完美的、生动的、不可磨灭的。假如所表现的罗敷的美貌比做月的话,作者偏偏不去写月,而把全部的笔墨用来写云,用烘云托月的手法来表现罗敷的美,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实笔刻画人格美
  罗敷美到了让众人倾倒的程度。但她的美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容貌上,她更有着美丽的灵魂,这就是她不慕钱财、不慕权势,而甘于劳动生活坚贞自守的精神。在表现这种精神的时候,作者采取了与描写容貌美不同的另一幅笔墨——避虚就实,处处从实处落墨。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地描绘在读者面前,作者既不出面表态,也不用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表态,而是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去判断罗敷的人格美。特别让人称奇叫绝的是她拒绝“使君”的方式。罗敷很巧妙,她用“夸夫”作为回答,向“使君”描绘出一个官居要职、春分得意的夫婿形象。写“夫婿”的官位显赫是为了震慑“使君”,使他不敢胡作非为;写“夫婿”相貌堂堂又足以使“使君”自惭形秽,神气全无。这番话罗敷说得何等巧妙!无一言辞利语,却足以使“使君”胆颤神惊,目瞪口呆,哪里还敢再生邪念,动手动脚呢?罗敷真可谓聪明人。她是一个普通劳动妇女,这里所夸耀的“夫婿”只不过是她为了对付“使君”而虚构的子虚乌有。拒绝“使君”而夸耀其“夫”,乍看似不可解,仔细品味才发现闪耀着罗敷智慧的光彩,正是通过她对“夫婿”的描绘,我们才看到她的内心世界,这也是刻画罗敷形象的着力之笔。
  总之,《陌上桑》中对人物的刻画,作者独具匠心,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不愧为经典之笔。
  (通渭县常河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