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年级班级自我管理初探

2011-12-29马兴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班级是进行德育的基层单位,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的有效管理,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它可利用集体的力量,通过班级工作的展开,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观点和品德行为。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该如何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使刚入学的孩子的品德行为早日纳入班级育人的目标轨道呢?
  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首先,儿童从家庭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中心动机和迫切需要。因此,我特别重视师生情感关系的培养,对于所有学生,我都无微不至地关心,一视同仁地爱护、帮助,以友好、亲切、期待的态度对待他们,使他们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乐于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个人的秘密向我倾吐,主动地接受我的教育指导。同时,多利用和发现“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发现和发挥学生的特长,给予适当的任务,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计划向他们灌输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使这种观念直接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在平时的言行中,不断地向学生暗示:只要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多为班里做事,有了进步或有错就改,老师都会喜欢他,会为他感到骄傲。学生从我的情感表现中,明白了应当如何坚持良好行为,改正不良行为。渐渐地,使我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
  其次,按照学生心理、行为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我们知道,班级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协调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乐于把班级的各项目标转化为自觉的个人追求,从而主动地积极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班、爱师、爱同学”的五爱教育,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开主题班会、办专题黑板报、挂名人名言、美化教室环境等,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规范教育。利用小孩子爱表现、爱听表扬的特点,把好、中、差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让学生心理上感到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自觉听从老师的教导。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是非观念较差,对此,我经常利用思想品德课本中的一些实例及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的一些小摩擦,进行角色扮演、角色交换,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从小养成心目中有他人、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要正确处理好“管束”与“调动”的关系,使学生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统一,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心理学原理认为:有限制的自由环境比过分迁就或控制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充分发挥民主,又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因此,班主任从接班开始,首先要考虑建立一些常规,作为对学生行为的“管束”,使班级建立的开始,便有正常的秩序。在接班之初,我就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本校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班委制定了考勤常规、礼貌常规、课堂常规、学习常规、卫生常规、集体锻炼常规等,让学生有规可循,使学生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实行民主管理,让学生在集体中有责任感、成就感。一般人认为,做一年级的班主任很辛苦,就像做保姆。我认为辛苦是肯定的,但做园丁、做教练未尝不可。教育科学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并以班集体小主人的身份参与班级管理时,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才得以形成。
  为了使大量的学生有机会发展“立法”“守法”“执法”“护法”的自觉性,首先,班级集体目标和集体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让全体同学讨论,集思广益,使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相统一。同时,推行值周班长工作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政”意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既增强了学生对集体负责的经验和能力,又防止学生骄傲自大。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实行班委、课代表、小组长、纪律纠察小组工作一条龙的管理系统,使他们分工合作,全面有序地管理班级的日常工作,形成班级的核心力量,也充分发挥良好集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实行目标管理及积分管理制度,做到好人好事及时夸,坏人坏事及时抓
  目标,有着对行为的制约和定向作用,共同的目标犹如航标,指引着班集体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因此,在指导班委制定班级目标时,要定性定量,力求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从身边事情做起,采用小规模、小范围、小步骤来实施教育的总体目标,一个星期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的。如开学一周无乱扔垃圾、两周无迟到现象,三周后课堂无违规行为……定期进行评比,建立功劳本、好人好事登记本、违反纪律登记本,强化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把集体目标的设计安排与多样化、传统化、系列化的活动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友谊感、责任感、愉悦感。
  为了使整个班级成为一个团结、欢乐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在发现自己的同时,肯定集体的存在和吸引力,我针对小孩子好胜的心理,对他们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管理,在积分管理中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引入竞争机制。表现好、做好事多、成绩好,得分多,反之则得分少;集体表现好或特别表现好、有进步的给予加分,违纪的则扣分。同时,通过开展“每周纪律小红花”“文明示范组”“学习小主人”等评比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只要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措施,努力培养,那么,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要求,都是可逐步实现的。当然,教会学生自己去做,往往比教师包办代替要困难和费事些,但放眼未来,看到这群孩子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21世纪现代化建设当中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因自己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辛勤劳动而自豪!
  (陇西县西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