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的研究
2011-12-29戴颖颖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在幼儿园里,各个班级里都有“娃娃家”这个游戏,而且幼儿都比较喜欢玩这个游戏,从这个方面,让我对小班幼儿“娃娃家”游戏产生了兴趣。
“娃娃家”这个游戏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是幼儿在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一个重现,我们可以从幼儿玩“娃娃家”这个游戏中隐约地看到幼儿在自己的家庭中是怎么样生活的!
一、总体特征
小班的幼儿对“娃娃家”的理解还不是太透彻的,他们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娃娃家”这个词的意思,有些幼儿就只是纯粹的玩“娃娃家”里的玩具,而有些幼儿可以理解一点“娃娃家”.
二、角色选择
1. 自主分配角色
对于幼儿分配角色的问题,当幼儿玩“娃娃家”的时候,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说明谁当爸爸谁当妈妈,幼儿会自己分配。我举个例子:
有一次教师说:“好,现在可以去玩‘娃娃家’。”姚××就一边搬椅子一边往“娃娃家”那边走,后来又有一名幼儿(贺××)去了,姚××就对他说:“我当妈妈,你当爸爸。”贺××很乐意地答应了。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幼儿明白“娃娃家”里应该有爸爸妈妈。同时,幼儿自己心里也会有想当什么的想法。
2. 服从教师分配角色
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有时候教师会进行分配,如教师在上完课时对幼儿说:“现在我们玩‘娃娃家’的游戏,老师点到的小朋友把自己的小椅子搬过去,现在屠××和汤××去,屠××当妈妈,汤××当爸爸。” 两个幼儿就很快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去玩了,就是按照教师说的,他们没有发生争议。这说明,幼儿对于教师所分配的角色不存在着异议,他们愿意尝试不同的角色。
三、幼儿“娃娃家”的具体内容、特征
幼儿在玩“娃娃家”的时候,有些“爸爸妈妈”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另一些“爸爸妈妈”则没有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说是对什么感兴趣就专注于做那件事情。下面我再举一个例子:
单×和刘××在玩“娃娃家”之前就进行了分工,而且在玩的时候分工很明确:单×当妈妈,刘××当爸爸。在玩的时候,他们各自做各自的事,单×在照顾小宝宝,刘××在煮饭。
在单×和刘××玩“娃娃家”玩到一半的时候,我去看他们,看到两个人都在炒菜。看见我来了,他们就对我说:“老师,我们在炒菜。”我问:“你们在炒什么菜啊?”他们说:“我们在炒鸡蛋。”我又问:“你们炒给谁吃的啊?”他们没回答。我再问:“是炒给小宝宝吃的啊?”“嗯,是的。”他们说。说的时候,两个人都看着自己手上的菜,很认真地摆弄着。我看了看他们,说:“小宝宝哭了,你们是不是应该哄哄他(她)啊?”这时他们才想到旁边的小宝宝,赶紧过去拍拍小宝宝,嘴里并说着:“宝宝不哭啊!”拍了一会,就又去弄他们的菜了!这时我对他们讲:“在‘娃娃家’游戏中有爸爸妈妈两个角色,我们当妈妈的就应该做好妈妈的工作,当爸爸的就要做好爸爸的工作,不可以两个人同时去做一件事,那样我们的小宝宝就没有人照顾了啊!”
由于3岁半的幼儿还很小,不能在玩游戏之前想好玩什么,所以他们通常是是看到什么玩具就会联想到什么游戏。因此,教师不要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意愿去玩游戏,他们想怎么玩,我们就让他们怎么玩。在游戏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幼儿,就像我在上面举的例子那样,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幼儿讲:“小宝宝哭了,你们是不是应该哄哄他(她)啊?”这样,孩子就会很快的去哄小宝宝。在玩“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要让幼儿受角色的约束,比如你是当妈妈的就要爱护自己的孩子,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把家里打扫干净,把物品放整齐。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幼儿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这充分说明,幼儿发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有些幼儿知道分工,有些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分工的意思。
幼儿在玩“娃娃家”这个游戏的时候,他(她)会有影射,如他(她)的爸爸妈妈在家里是怎么样的,他(她)也许就会用到“娃娃家”这个游戏中来。例如:在家里妈妈是怎么喂他(她)吃饭的,这个幼儿就会怎么喂小宝宝吃饭;妈妈在喂饭的时候会说一些话,这个幼儿就会在喂小宝宝吃饭的时候说类似的话;爸爸在家怎么做的,这个幼儿就会在“娃娃家”游戏中体现出来……但也有些幼儿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爸爸和妈妈。
幼儿根据自己不同的角色,会选择不同的事情:在家里看到爸爸经常扫地,他(她) 做爸爸的时候就会去扫地;在家里看到妈妈经常烧菜,那他(她)做妈妈的时候就会去烧菜。幼儿选择的事情不同,可以体现幼儿不同的社会倾向。
总之,我们只有长期不断地观察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的表现,才能更加了解幼儿,使他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如皋市磨头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