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11-12-29裴中良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新课程标准》针对现阶段授课中存在的现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这必将引发新一轮教学改革。其中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这部分的教学改革呼之欲出。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直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是高中还是小学,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现象,就是一篇文章阅读只有一个中心思想,中心思想被贴上了标准答案的标签。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想往标准的中心思想上靠拢,所有的答案都标准化、一致化,这严重限制了高中学生的多元化和发散性思维,扼杀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并压制了学生的创造,进而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既不能沿用已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也不能不知所措,最好的办法就是“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在精华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改善教学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在教师的有效“控制范围”内展开, 这个“范围”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8Hkc1Pg4hp1NIOa+CkqVPA==所设定的学习“板块”,在这个“板块”内,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他们提出问题,交流讨论,梳理小结。某些文章的亮点不是体现在优美语段方面,而是反映在课文的整体构思或深刻意蕴等方面。通常这类文章的文字质朴、不雕琢,却耐人寻味。教师可以从写作手法方面指导学生精读,如课文是否采用了小中见大、对比、象征、巧合、衬托、托物言志、悬念等写作手法。
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必须注重两个实际:一是教材(文本) 的实际。从内容上讲,每个文本所负载的信息都有一定的认知指向,尽管这种指向不是单一的,并且随着认知对象的区别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制约着教学的方向、方式和方法;从形式上讲,每种文本都有着内在的特质,其认识规律是不尽相同的,对教和学都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二是学生实际。每个生命个体都有其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特点,包括知识、经历、理智、情感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关注这种生命个体的区别,因材施教,放飞心灵,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的内在和谐。文本教学的超越就是要在这些既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个性,使教和学逐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例如《菱角的喜剧》《差别》《拿来主义》等课文均可从这个方面设置精读方案。在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从生活出发举出一些或“小中见大”或“托物言志”之类的例子,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同时也使他们能够领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哲理。
许多语文教师常常谈到这样一些现象: 语文水平好的学生大都得益于课外。研究者们认为,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而课内阅读不仅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并且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补充介绍关于作者及其作品的文章是极其重要的。教材入选的文章涉及面宽,有些课文本身已是经典,但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却存在困难,尤其是文言文,所以若能以此辐射,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入,阅读面也就拓宽了。在此列举一些供大家参考。如关于杜甫有佚名的《草堂的情思》,关于李清照的可推荐梁衡写的《乱世中的美神》,关于白居易则有赵竹毅的《江南烟雨<琵琶行>》,关于李白的则莫过于夏立君的《在西域读李白》……将这些抒情诗歌般的文字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去感动于诗人杜甫在“冠盖满京华”的长安满怀抱负的难以舒张的“愁”,同时也为诗人“穷年忧黎元”“大庇天下寒士”的精神魅力所折服;通过对李清照人生几个阶段的了解,能更好地研读其作品,并对李清照高标准的人格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吟咏文字的同时,也为学生解读作品和作者多开了一扇窗户。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阅读。阅读是一种享受。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使我们从喧嚣的凡俗社会中挣扎出来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我们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可能会和有诸多不如意的现实社会渐渐远离。故而,在高中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筛选文章时不要忘记关注生活。关注生活的阅读不仅是心灵与文字的交流,更是读者内省与自察的过程。关注生活的阅读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而又准确地进入社会生活。例如李国文的《桐花时节》、柯岩的《红泪》、余秋雨的《老屋窗口》等文章中塑造了女主人公众多的优点却抗争不过不公的命运;而卢卫平的《老鼠家史》和柳冬妩《在城市里跳跃》等诗文不仅触及到底层人民的血泪和屈辱生活,更是对民工进军城市所带来的一系列反应进行了理性的思考;金仁顺的《小人物》、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等又催生了读者对生命、对集体意识的反省能力和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的阅读总是牵引着读者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它会使我们认真去体悟内心深处的灵性之光。
文本解读应该成为阅读主体的真实体验。西方现代文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解读文本应该是读者中心,而不是作者中心、作品中心,更不是教师中心。每一个读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对作品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性。阅读体验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读者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可以更真实地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和情感。更确切地说,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阅读。
(信阳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