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创新教学
2011-12-29黎娜琼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摘要:语文教学要充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培育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创新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些都强调了新课程改革中创新的意义。作为基础学科的中学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新的眼光审视旧的教育观念,倡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
一、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拓展语文教学内容
要提高语文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建立大语文的观念,把课堂、学校、社会的语文学习相沟通。图书馆、阅览室、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标牌广告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能拓展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创新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型教学观,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以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潜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举办演讲辩论、政治经济活动、摄像编辑、环境保护、动态网页制作等,一方面加强中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吸收与语文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从而发展思维,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如图1,学生纯粹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其结果不只是学生的能力低而已,更为有害的是,它造就了大量的毫无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因此创新教育要消除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形式。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依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教,努力引导学生按教案设想回答问题,学生不是花大量的时间听老师讲,就是处于听老师和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状态。如此一来,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这种不“节外生枝”的课堂培养了一大批“听话”的学生。由于“听话”,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造成对事物缺乏独立见解,人云亦云;由于“听话”,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教师应努力探究、创造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2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或学生讨论,把学生当成积极参与的演员,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观众,通过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堂讨论又会使各种思想发生碰撞,可以迸发出更多的新观点、新看法,并使师生的情感、心灵与整个教学和谐共振。例如我在上《藤野先生》一课时,上新课前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上课时就预学过程中的问题,特别重要的情节进行质疑、交流、讨论,由师生评价、释疑,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同时在教学中还印发了与本文相关的文章、诗词,并要求结合课文内容用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了怎样读书,如何获取、使用资料等,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3说明,语文教学由“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组成的,它们包含着“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综合了“感知”“理知”“运用”等,三者相互协同,为产生高成效的“系统效应”而实行有目的性、有序性的优化组合,图示如下:
师生协同,“双边”合作。教师根据教材,掌握学生内部之“心”,识学生外部之“势”,学生得以“自主性”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针对过去在学生学习中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和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状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倡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发现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落脚点和归宿”等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的确立,使教学方法结构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出现了重教法更重学法指导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具体表现为把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中,一篇文章确立一个目标,教会学生“读”“析”“写”的方法,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发散思维
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一种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眼”是什么?为什么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衰愁”?其原因是什么?我们以前所学的他的哪篇文章也体现这一风格?为什么?这样让学生仔细品味思考,积极思维,这也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2. 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形式。它可以对被人们认为完善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程序,从实践出发闯出新路子,写出新意,从而标新立异。在语文教学的作文教学中应指导、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尽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特别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经历和体验,强调直接经验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发展等。语文教学要不断创新,并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我们整个民族的素质。
(珠海市红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