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数学
2011-12-29张小芹
成才之路 2011年6期
著名幼儿教育专家赵寄石老师曾经说过:“要把幼儿当成一个发展着的人,而不是一只瓶子。”这就告诉我们,授给幼儿知识时,不应灌输,而应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吸收。那么,如何改变往日“枯燥、无味”的数学,使之变得生动有趣,幼儿爱学、乐学,学得好、学得快呢?
一、在游戏中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由于幼儿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就更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的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和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境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6”的教学活动时,我以“参观动物园”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小动物,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设置了森林背景图,一些幼儿熟悉并喜爱的小动物在活动:小鸟在唱歌,小兔在弹琴,小鱼在跳舞,小猫在敲鼓,小猴在吹喇叭。这些小动物的形象、动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一下子吸引了全体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发现、寻找,从而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如果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来对这个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比较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幼儿的兴趣与能力方面的培养,准备的材料大多只有教师进行演示的教具,教师在开始直接引导幼儿对所学内容进行感知,少了游戏的环境和气氛,幼儿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影响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游戏化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创设一定的游戏环境,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与好感。由于教学活动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也和游戏一样,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健康,丰富幼儿的情感。通过教学活动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能帮助幼儿消除平时学习中的紧张、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把教学活动变成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游戏中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驱使与束缚,幼儿在活动中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严格的外部控制,能享受到一定的自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验和发挥。当利用材料操作成功时,会产生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当失败时,也不会受到教师的责备,而是得到启发和鼓励。因此,幼儿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主感、胜任感等积极情绪。例如,“按6以内的数量分类”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分蛋糕”和“我来帮助你”。前一个游戏让小朋友根据小动物的要求,找出它们需要吃的蛋糕数量并送给它们,学习把同种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后一个游戏通过让幼儿帮助熊猫整理家中的物品,学习把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物体按数量分类。在游戏的操作过程中,幼儿觉得自己是在帮助熊猫解决困难,从而充满自主性,乐意参加活动。当活动结束,熊猫感谢小朋友的帮助时,幼儿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劳动后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
二、通过讲故事、创情境,使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趣味化、游戏化
李毓佩教授说:“不爱学习的孩子哪儿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所以教师要将故事引入数学学科,将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放到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去,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幼儿,让他们通过听故事、看表演,边听故事边看表演,边听故事边思考,边听故事边回答问题,从而去主动学习。教师还要创设教育情境让孩子参与表演。幼儿的兴趣在、注意在,幼儿学起来也快,也轻松。如在教“10的分解、组成”时,边表演边讲故事:“孙悟空变出10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都有一些不一样,猴爷爷想把它们分成两队,可老眼昏花看不清,请小朋友们来帮忙按小猴的不同来分一分。”孙悟空是小朋友们熟悉的人物,大班幼儿又特爱帮助别人,表现自己,所以这样的设计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设计时应注意:
(1)故事语言组织严谨、逻辑性强,简练而不累赘,通俗易懂,否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将数学活动变成表演活动,本末倒置。
(2)故事情节的安排忌平铺直叙,要注意设置悬念,吸引幼儿注意力;善于设疑,让幼儿带着问题自主地学,探讨地学。
总之,幼儿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努力与用心,但并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与示范解题方式,而是设法激起幼儿的好奇、勇敢及探究的精神,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如皋市磨头镇中心幼儿园)